【摘要】武術屬于體育,武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它具有獨有的健身功能和內在的內省功能。在大學生中傳播武術的精髓,并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這一技能不僅能滿足學生運動興趣,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與終身愛好的需要,也是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傳統體育中東方文化的內涵——德、仁、禮、道和武術的“明禮修德”對樹立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武術教學;現狀分析;改革措施
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融匯和汲取了不同社會領域中的營養,有著豐富的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和精華。伴隨著中華文明走過幾千年風雨歷程,中華武術的產生與發展、內容與形式,都受到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影響及制約,不僅與政治、軍事、體育、醫學、藝術等領域有著緊密聯系并且相互滲透,全面體現和反應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民俗風情、審美觀念、藝術情趣、行為方式等,并且還具有超越武術技擊本身的哲學理念,倫理道德,因而形成現有的千姿百態的武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象征。
一、傳統武術文化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發展現狀
武術文化未完全融入校園文化,高校缺乏武術文化氛圍。在高校,除了體育教學以外很難在學校開展的諸多文化活動中見到和武術文化相關的活動。武術文化的傳播形式單一。高校武術文化的傳播以高校武術教學、高校武術協會、高校武術隊三種形式為主。近些年高校不斷在進行課程改革,對武術的教學改革也在其中,但武術教學中教材陳舊、就學模式單一等問題依舊影響和阻礙了武術文化在高校的有效傳播。大部分學校只是將武術作為一項競技體育項目或一種健身手段而開展,注重對動作技能的傳授,忽略了武術文化在教學中的傳承,造成學生對武術“禮”與“德”的理解僅限于抱拳禮。沒有建立結構合理的武術文化體系,缺乏武術信息資源互通和共享。大部分高校沒有設立武術協會,使得武術文化在高校的推廣舉步維艱
1、教學內容不夠完善,不能適應當前大學生需要
武術技術教學內容雖然突出了健身性,但忽視了技擊性眾所周知,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及養成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重要條件。
2、武術教師水平有限,理論落后
專業特長教師不足。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武術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技術動作規范,而且還要熟知武術各流派的風格特點及其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性與理性的融合。
3、高校武術教學目標要促進大學生武術終身思想的樹立
現代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性、層次性、系統性、靈活性和檢測性特點,認識這些特點,是準確把握體育教學目標的內涵,提高教學效果的基本要求。既然社會對武術需求的強烈程度已經得已證實,學校在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中盡量把學生喜歡的武術考慮進去,問題就會容易解決得多。終身體育思想的樹立是現代社會對體育的客觀要求,體育教學目標應當反映體育教學效益的長期性、延續性,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4、武術教學目標的短期性
前在高校實際體育教學中,教育目標只是定位在身體形態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發展上,忽視了終身體育這一體育的最高目標。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武術課程教學目標更是對自然科學理論探討得熱烈而深入。在實踐中,教學主要目標往往被確定為提高身體素質和傳授“三基”,因而,運動負荷理論、技能形成理論倍受重視,教師在課上過分強調運動負荷的控制和技術教學的精雕細刻,這種現象體現出了極強的科學性傾向。這里不是不提倡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教育,而是要實現終身體育鍛煉就得讓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術方法之后,培養他們成為終身愛好者,為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而顯得更為重要。
二、在高校的武術教學中改革對策與思路
1、更新思想樹立武術大文化觀
中華文化奠定了武術文化的思想基礎和價值趨向,在對武術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中要具有大文化觀,對武術的認識不能只限于競技項目或是單一的身體活動,要明確武術文化屬于民族精神文化的范疇。大學生對武術的學習,就是接受一種文化和思想。因此,在高校開展武術教學,一定要具備新的思想和觀念,從文化視角出發,去認識和了解武術學科及其文化現象。把武術文化定位在高校整體文化的發展中。
2、加強師資力量,在課程改革之下呼喚高素質的武術教師
隨著我國課程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我國課程的政策將發生重大轉變,這是我國課程改革史上又一次歷史性進步。公共體育武術教師的素質應在以下3方面迅速得到提高:第一是明確武術課程意識。喚醒武術教師正確的課程意識是提高武術教師素質的基礎性工作。第二是積極的課程問題意識和責任意識。體育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主動發現現行課程實施與學生需要、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差距,及時了解課程問題,這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前提。、
3、加大場地、器材的投入,完善教學手段
場地、器材是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武術套路動作變化多、路線復雜,因為沒有示范鏡,教師為了讓學生看清楚動作變化路線,只好一遍一遍地示范,才能讓學生看清楚。一堂課下來,教師很辛苦,而學生學的東西也很少,同時運動強度、密度都明顯降低,達不到上體育課的目的。而一些條件好的學校,室內場館、地毯、示范鏡齊全,自然武術課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內場館和一定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是必要的。
4、建立健全的武術文化教學體系
加強對武術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探討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注重將優秀的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武術教學體系。可把單一的的武術技術教學改為對武術文化的系列教育,把武術的技術體系、理論體系、價值體系有效結合,使武術文化的活動方式具有獨特的多樣性,不拘一格。在展現武術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休閑娛樂的功能的同時,把武術教育上升為對民族文化的宣傳與繼承的高度。3、創設武術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要促進武術的發展,就必須注重對武術文化的宣傳和武術文化氛圍建設。高等學校是武術文化創新發展之地,通過創造良好的傳播與發展的環境,促進高等院校武術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以舉辦講座、開展競賽活動、網絡的建設、組織晨練和課外活動等形式,來加強高校武術文化的氛圍。
總之,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良好的繼承和發展就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中華武術所具有的深厚哲學底蘊和人文精神使其早已超出體育范疇。高校是具有獨特文化資源優勢的社會組織,通過學校教育的有效傳播使武術文化在高校得以普及、繼承和發展,充分挖掘武術文化中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向大學生廣泛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高校的文化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論武術文化在普通高校武術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黃龒 教學管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