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藝術設計教育行業發展迅速,而隨著藝術設計行業逐漸繁榮,在大肆強調科技屬性和商業價值同時,弊端也隨之產生。關注設計行為的責任意識,呼吁倫理在設計過程中的回歸的聲音日益凸顯。所以,在設計藝術教育當中注重倫理意識的培養,已成為現今不可回避的主題。
【關鍵字】藝術設計;設計藝術教育;倫理價值
一、“藝術設計是藝術、科學和技術的交融結合,集成性和跨學科性是它的本質特征”
從學科屬性上來說,藝術設計屬于人文學科。人文科學源自于悠久的文化系統,關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對生活的整體感受。 鑒于藝術設計的交叉性和綜合性,無論是文學、歷史或者美學思想,還是機械、化學、結構、營銷學等其它學科之間。都是與之相互滲透,交融互用的,有句話說“藝術設計是不獨立存在的,也不是孤立進行的,從藝術的角度看,藝術設計與技術設計、營銷設計的關系,就像鳥的兩翼。如果沒有技術設計在前,營銷設計在后,藝術設計便失去了翅膀,是飛不起來的。”從這句話完全可以看出它的邊緣性特點十分明顯。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開始發展起來,從最開始的“工藝美術教育”“實用美術教育”到現今“藝術設計教育”,一直在不斷地完善和成熟,可是中國設計教育一直是“拿來主義”,借鑒日本、歐洲的設計教育方式。在最初確實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如藝術設計專業在高校的設置迅速增加,以及學生的人數也是成倍增長。諸不知在看似繁華的背后,隱藏著很多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只是對于課程的設置和就業問題,然而究其根本,其實是我們對于設計的態度問題。因民國時期的“實用美術”教育,自古中國人對“實用”的定位就不高,在藝術領域內,純藝術和實用美術自然就被劃出了高低。也就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把設計定位到了一門技術。尤其是在前面所提到的,在藝術設計這種交叉學科下,這種意識無疑是扼殺了學生的整體素質。而真正的設計教育就如美國教育家 A· J· 普洛斯所言:“設計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設計人員,而是解放他們,幫助即將成為設計人員的人們發現和認識自身,為他們提供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空,幫助他們發掘自身的聰明才智,完善并提供機會,讓他們拓寬在行為、社會及自然科學各方面的知識面,加深理解,最終這些專門知識和方法對他們今后面臨實際問題時進行考察研究、尋求可行的方案是大有裨益的。”
二、從社會發展來看,一個社會的工業文明程度與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經濟上層建筑,經濟發展直接影響設計藝術教育,設計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也成為了它的文化支柱。對隨著大工業生產方式而來的現代藝術設計,在追求批量化生產和功能化的同時,似乎在無意中忽視了設計的存在且服務的主體為人,設計對人類負責的觀念。從我國看來,70年代“現代藝術設計”概念進入我國來,“設計史”“設計方法論”“設計概論”等課程逐漸形成,對于“設計倫理”概念顯然沒有考慮到其中。而在近幾年中對于設計倫理意識的缺失逐漸引起注意,如2007 全國設計倫理教育論壇”在杭州召開,設計倫理教育被提上議事日程。這一系列事件表明設計倫理問題已受到設計界、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很多業內人士與教育者都認識到,藝術設計不僅僅只是“形式”,也不是創意,更多的需要是人文的關懷,和生態的維護,對于設計結果的負責。如果設計中,一味的追求某種價值,基于不合理,不健康的手段,那么就完全違背了設計初衷。現今,我們對于設計的描述,認知和了解以及判斷,更多的是從其商業價值,實用功能上去考量。而觀屬性對于主體的需要、目的的效用性。似乎逐漸淡出我們的考慮范圍,強調了以上的傾向之后,而本應屬于“藝術設計”本質屬性何在?
李硯祖先生曾把設計分為三個層面,從功能到審美最后到倫理,而如果做到了第三的層面的話,則是在精神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樣倫理價值則是“精神之善”是“至善”,同樣這也是設計之一切價值和功能的本質。可見設計倫理重要性。歸于現實,正因在如今的設計教育體系當中忽視甚至缺少了設計倫理,設計對于社會、生態強烈的干預,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后果。最典型的是60、70年代開始的“一次性產品’,世界性狂潮。所謂一次性消費產品就是將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到極限,它只為某種特定的用途、特定的功能設計產品與配件,部件不能更換,消耗性材料不能補充,一旦產品周期結束便立即報廢。盡管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一次性產品是必要的(如防止交叉感染的醫療衛生用品),但絕大多數“一次性產品’,開發的動機,仍完全忽視了后果所帶來的嚴重性。大量的白色垃圾產生,伐木,毀壞環境,破壞生態平衡。
而關于設計倫理,最初提出者是維克多 · 帕帕奈克,他堅持并發展了現代設計運動舊有的對于人道主義的關注和道德力量的訴求,把設計作為一種人類的工具,其價值核心所在。而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種基于設計的社會責任的道德批評。針對大批量生產和消費設計帶來的諸多問題,維克多 · 帕帕奈克強調了設計對于用戶、社會和環境所負有的道德責任作為一個設計師,他在設計與社會之間所堅持的倫理情感和倫理信念,的確是首開先河的。這種倫理意識,通常稱為“責任倫理”,如果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當中有了這種意識,自己愿意為設計后果負責,把此作為自身的約束,設計才能達到最有利的效果。這種意識擁有,需要規范科學的教育體系,需要整體設計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把設計倫理作為設計教育的一個明確的組成部分。
三.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但似乎太看重了前面的副詞,而忽視了“問題”這個落腳點,在創造性的同時帶來更多的問題。如何在現今設計教育當中,在學生當中豎立倫理的意識,成為關注點。在設計教育中,需要更多的注意,學生在設計作品思考、制作、修改的過程中,面對眾多選擇,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要廣泛關注世界、盡量考慮到設計任務所面對的多元化責任,在取舍中努力做到平衡,認真思考隨時可能發生的分歧和矛盾,那么這樣的設計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工具的使用和技術的傳達,通過次數的累計可以實現,而意識的形成和責任感的豎立,則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訓練才能達到。所以一個教育環境的氛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學生的設計思維才能與之相協調和相適應。
參考文獻:
[1]許平.《關懷與責任—作為一種社會倫理導向的藝術設計及其教育》[J].美術觀察,1998(4)
[2]許平,劉青青.《設計的倫理設計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重大課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3]彭亮,《中國當代設計教育反思——制造大國的設計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裝飾169期
[4]周筱馨,《藝術設計專業課教學的倫理導向》,(2009年3月)
[5]葛田田,《藝術設計教育現狀分析》,.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第21卷 第3期)
[6]肖頌陽,《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現狀的思考》,裝飾,(總第124 期2003-8)
[7]田君.《中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萌發——民國工藝美術教育研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8]左小平 鄧元珍,《我國設計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裝飾總189期.
[9]潘 沁,《中國語境下的藝術設計教育———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談起》,藝術廣角
項目介紹: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2013B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