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音作為根植福建閩南地區的古老樂種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發展方向是當下值得熱切關注的重要課題。在表演形式上,南音借助傳統民族樂隊進行形式多樣的改編和創新,使一部分經典之作通過這一途徑實現傳承,同時得以拓寬受眾群體,以新穎的姿態面對現代社會,切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選取南音素材進行改編、創作的這一行為對于傳統民族樂隊來說,在豐富作品創作題材上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也借助作品的傳播使南音的音樂魅力得以弘揚,面向民族、面向世界。
【關鍵詞】傳承與發展;形式的創新;現代審美
引言
眾多古老的民間藝術所遭遇的生存窘境是促使它們采取革新措施的根本原因。南音的原始樂隊形式固定為由“上四管”的絲竹樂器和“下四管”的吹打樂器進行伴奏,其單線條橫向進行的旋律在音響效果上的單薄是我們可以進行革新的切入點。在多種可行的改編形式中,從樂器配置的特點上看,選擇傳統民族樂隊對南音作品進行改編是較有優勢的一種。
一、以新穎的形式實現傳承與發展
在不少音樂研討會議上,理論學者和作曲家們都非常重視并強調選擇創作多元化中國風格。對民間音樂素材的選取是實現多元化中國風格的主要體現,是作曲家的文化覺醒。作曲家能夠選取南音音樂進行改編、創作是對閩南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傳統民族樂隊為形式所演繹的南音作品必須是要有相當明顯的風格特征的。部分具有典型民間元素和地方色彩的創作很值得借鑒,例如鮑元愷的第四交響曲《廈門》是一部以閩南南音曲牌為基調,由交響樂團、混聲合唱團和童聲合唱團出演的大型音樂作品。全曲由“梅”、“鷺”、“楹”、“海”四個樂章組成,其中“梅”以南音四大名譜之一的《梅花操》和古曲《梅花三弄》為主題。這一作品對傳統南音藝術進行深度挖掘,在形式上與所選用的民間素材的原始表演形式產生強烈對比,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創新方式上顯示了強烈的時代氣息。
二、發展的方向——現代審美
“音樂表演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作為聯系音樂創作與欣賞的中介,一方面擔負著創造性地再現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從而促進和推動音樂創作的使命,另一方面又有通過表演為聽眾提供審美享受,進而影響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的義務,音樂表演的作用正是在與這兩個相關環節的聯系中顯現的”——在進行作品改編時,傳統民族樂隊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南音變得更符合現代人的聽覺需要。
泉州南樂團的演員吳景瑜先生將南音散曲《滿空飛》改編為同名民族管弦樂合奏曲。在這首改編過的《滿空飛》里,吳景瑜先生保留了原作主旋律的完整連貫,并且加入了南音四管——南琶、三弦、二弦、洞簫作為樂隊的領奏,在大樂隊音響的襯托下,古老的四管樂器煥發不一樣的光彩——四管的古樸與樂隊的現代氣息交融,很具亮點。
“音樂表演的又一個重要的美學原則是歷史性與當代性的統一,即音樂作品特定的歷史風格與表演者所處時代精神與美學觀念的統一”。傳統南音一撩幾拍的慢速吟唱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里顯得脫離時代,很不符合現代人的“胃口”。經過改編的《滿空飛》在一些段落的速度上比傳統原版表演的速度會略快一些,這樣的改動其實是現代人心里特點所引發的需要,如果連同樂隊的演奏都原封不動的保持慢速演奏,對于聽眾來說必然是較難接受的。演奏速度略提后效果尤為突出的是高潮一段的主旋律 通過二胡、高胡等拉弦樂與簫一齊演奏,所產生的音響效果很是飽滿、立體,把漫天鵝毛大雪中的人物情緒推到了頂點,這確確實實是原始表演所難以到達的。在民族樂隊的演奏下所呈現的南音音樂,無疑更富于親和力,達到讓更多人接觸南音,了解南音和喜愛南音的目的。
三、豐富創作題材與弘揚南音藝術
傳統民族樂隊的伸縮性很強,在作品的規格上可大可小,可長可短。一場音樂會中,既有氣勢宏大的管弦樂合奏,又可有精巧雅致的絲竹重奏。福建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駱季超先生創作了不少優秀的民樂作品是由南音經典曲譜進行改編或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南音音樂元素進行創作而來的。2006年,駱季超先生創作的賦格曲民樂合奏《駿馬奔馳》在全國民族管弦樂作品比賽中獲得第一名。這首作品改編自南音四大名譜之一的《八駿馬》,其原樂譜中 的主題反復在吹管、彈撥與拉弦樂聲部中出現,不同的音響效果增強了作品所要描繪的遼闊場景,賦格體裁所使用的復調手法讓主題與主題之間的對比更加突出,赤兔、嘶風、華騮等八匹駿馬馳騁奔騰的形象躍然而出,整體風貌充滿現代氣息。在《駿馬奔馳》這首作品里,閩南地方戲曲的韻味也在樂隊中體現得十分突出。
這一段旋律是泉州高甲戲、木偶戲等地方戲曲中常用的過渡性旋律,生動詼諧。而在《駿馬奔馳》中,該段旋律進行了多處變奏,成為“對題”,很好的保留了風格突出的地方音樂色彩。創作手法具有現代氣息,旋律上又突出地方音樂風格的這首作品不僅在福建地區的舞臺上出演,還曾被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等樂隊團體搬上多個城市的舞臺,是以南音為素材的民樂作品走向經典的成功典范。
除了以《駿馬奔馳》為代表的民族管弦樂作品,駱季超先生還創作了許多小巧精致的重奏作品,有洞簫、二胡、琵琶、古箏四重奏《因送哥嫂》,高、中、次中、低音簫或陶笛四重奏《直入花園》等為代表的由南音作品改編的同名樂曲,這些作品都已整理成冊出版,在全國各地傳統民族樂團的音樂會演出中,無疑是對演出品種的豐富和補充,以贏得觀眾的喜愛。
結論
以傳統民族樂隊選取南音素材進行改編、創作并不是唯一能實現南音創新的形式,但很可能是在全國、全民族達到覆蓋面最廣的形式。以民族的帶動民間的,把南音藝術的弘揚事業推向更新穎更高遠的平臺。貼近時代的審美標準而進行形式上的創新與變革是為了把傳統南音的精髓更好更長遠的傳承下去,將南音藝術的魅力發揚光大,走遍世界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王珊.泉州南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2〕袁靜芳.淺草集——袁靜芳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張前.音樂二度創作的美學思考——張前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4〕曾憲林.多元化中國風格的追求與探索——第五屆“京、滬、閩”現代音樂創作研討會述評[J].人民音樂,2011,(11),34-36.
〔5〕張光宇.淺談泉州南音現狀與未來[J].音樂天地,2005,(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