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學教育中最基本而又最繁重的基礎工作;班集體是一個有共同奮斗目標,以班級形式組織起來從事共同活動,有心理凝聚力的學生群體。班主任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呢?如何實現初中班級管理科學化,實現班集體整體優化是每一個班主任在初中學校班級管理實踐中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老課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使我深深認識到:新的形勢、新的要求,今天的班主任不僅要有高深、廣博的知識,有較為廣泛的愛好與多方面的才能,并且要求班主任本身素質高、思想品德好,掌握一定的科學工作方法和較強的班級組織管理能力。本文針對目前初中學生現狀,試圖從學校班集體管理的角度,對初中班主任工作及班集體管理工作作些膚淺的探討,期望對廣大班級管理者有所裨益并得到同行的指教。
一、實行目標管理是班級管理整體優化的核心和有效措施
班集體的特征首先是有共同的奮斗目標,班級有了共同的奮斗目標,就能把全體學生吸引在一起,使大家產生積極向上的強烈愿望,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共同的奮斗目標中逐漸形成一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班級沒有目標,就沒有教育,沒有生機,就不能把全班學生心連心把連結在一起。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班集體的凝聚力就是在一個個目標的實現中逐步形成的。抓目標管理,就抓住了班級管理的核心,就是找到了班級管理整體優化的有效措施。
二、要遵循規律,擬好方案,統籌兼顧
班主任工作是育人的工作,育人的工作要遵循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學習規律,采用科學的方法,做到統籌兼顧。首先要有長效計劃、短安排,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問題,擬訂出該年級的教育方案。在班主任工作中,最忌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治腳,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把老師弄得暈頭轉向,整天陷入無窮的苦海與事務性的工作之中。
三、要認真挑選和培養班干部
新帶的班應指定臨時班干部。不宜多,一定要選得精,這樣大梁立得穩,影響就好,又不至于限制全班同學的積極性,便于吸收優秀同學參加工作;要選擇能力強、能說會道、踏實肯干、服務意識強烈、關心集體的同學擔任。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培養,再提出侯選名單經同學民主選定。新產生的班干部剛剛擔任班級工作,總會碰到一定困難,要堅持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培養他們,加強他們思想教育,使他們能正確對待個人與集體、學習與工作等問題,幫助他們克服當干部“吃虧”的思想,或因工作和一些小事情相互鬧不團結、相互看不起的思想存在,經常注意發現并及時解決,使他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地工作。
四、德育工作是班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班主任的工作千頭萬緒,首要的一條是要把孩子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必須滲透在班主任的一切言行、一切工作之中。事實證明,班級德育抓得好,就能實現全面育人的目的。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適合現代中學生特點,其教育效果是任何呆板單調或生硬灌輸的方式所達不到的。因此,德育工作是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德育必須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視,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找出更適合學生、適合社會、適合我國國情的班級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徑。
五、愛是教育的基礎,是管好班級的前提
教師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是轉化學困生提高教學質量和管好班級的前提,教育的核心在“育”。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遇事企圖省事,只靠管、壓、訓等簡單粗暴方法是不行的。當學生還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尊重人格、施以厚愛,靠理論引、行動導,要有耐心,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實踐證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無論怎樣頑固的學生,都會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觸動,接受教育。
六、尊重差生、轉化差生是班級管理的重要環節
每個班總會有一些差生,這些同學常常違反社會主義道德準則,違反學校紀律、不接受正確教育,不服從正當管理。他們自由散漫、流里流氣,雖然人數不多,但對班級影響不小。他們使人討嫌,常常受到人們的批評和訓斥,自尊心受到挫傷。這些同學猶如久旱的禾苗,急需雨水澆灌一樣,需要愛、需要溫暖。作為班主任要想管理好一個班級,使班集體整體優化,轉化這些差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每接一個班,總是要關注這些差生的心理狀態,尊重他們的人格,常常用更大的熱情和更加真誠的愛主動接近他們,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轉化他們。
七、要重視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影響,爭取家長的支持
班主任既要關心學生的校內生活,也要關心校外活動,既管課堂,也管課外,這樣才能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做深做透。由于社會上還留存著一些內容不健康的書籍、音像制品、網絡一些不務正業的人,會使某些學生在課余受到感染和效仿,從而影響學業的完成。所以我們做班主任的教育學生,要爭取與家長密切聯系,取得家長的密切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克服缺點,并及時引導和鼓勵。
總之,班主任工作很辛苦,但也十分充實和有意義,看到自己的學生走上社會,成為有用之才,心里感到欣慰。我感到在新形勢下,班主任不但要繼承過去的經驗和傳統,更要結合時代精神,不斷學習教育新理論,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