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地區在為我國抗日戰爭勝利做出杰出貢獻的同時孕育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這些革命歌曲在聽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激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操,喚醒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意識。一首首充滿時代特色的革命歌曲用特有的形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杰出貢獻。
【關鍵詞】武漢地區;革命歌曲;抗戰作用
武漢,這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在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如武漢會戰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殲敵人數最多的抗日戰役,可以說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最偉大的轉折點,使得抗日戰爭轉入了長期相持階段,為抗日戰爭最終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勇敢智慧的武漢人民在戰爭的同時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這些革命歌曲在聽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激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操,喚醒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意識。一首首充滿時代特色的革命歌曲用特有的形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杰出貢獻。
一、武漢地區革命抗戰歌曲的風格
盡管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擁有先進的武器,氣焰囂張,我國的抗戰處于敵強我弱的態勢,日本侵華司令甚至想拿下武漢而控制全中國,但是,勇敢的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而是拿起武器,團結起來,與日軍斗爭到底。
歌曲歷來是民生風貌、時代精神的重要體現。在抗日戰爭時期,武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無暇顧及要求嚴格、種類繁多的藝術形式,因而當時的抗日歌曲在多是形式簡練,慷慨激昂,內容直接取材于真實的戰爭生活,通俗易懂,易于表達情緒、能充分鼓舞斗志。戰爭生活自發的對抗日歌曲進行了一定的提煉,使其直白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民生。
二、武漢地區在抗日戰爭中舉行的歌詠大會
1938年,抗日戰爭進入第二年,日本帝國主義兇殘囂張,平、津、滬相繼滄陷,中華民族團結抗日意志空前高漲。隨著國民政府部門以及主要的黨政軍首腦要員們均移駐武漢,武漢成為了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武漢抗日救亡運動洶涌澎湃,歌詠活動聲勢尤為突出。在激昂的救亡歌聲響徹街頭巷尾的同時,活躍在舞臺上的歌詠大會,有如歌詠藝術之花,琳瑯滿目,五彩繽紛。
1、上海救亡演劇二隊歌詠大會,1937年10月,洪深、金山帶領的上海救亡演劇二隊流亡到武漢。當年12月,在光明電影院舉辦了第一次規模較大的歌詠大會。這天大會上演唱的歌曲多為已流行的救亡歌曲,也是各救亡歌詠隊和上海二隊經常在街頭宣傳演唱的些歌曲,如《大刀進行曲》、《犧牲已到最后關頭》、《救亡進行曲》、《鋤頭歌》、《打回老家去》、《蘆溝問答》等。
2、抗戰宣傳周歌詠大會,1938年4月9日晚,由三廳及全國歌協主辦這次大會,在“光明電影院”舉行。全場滿座。田漢致開幕詞,強調“我們要為民族獨立,抗戰勝利而歌詠”。這天大會上演唱的歌曲有:《救亡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流亡三部曲》、《頂埂上》等。華北歌詠隊演唱《保衛大武漢》,反映了武漢百萬人民的心聲,引起觀眾們的強烈共鳴。
3、 紅五月歌詠大會,“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紅五月給武漢的救亡歌詠運動以來一連串的高潮。1938年5月9日,由三廳舉辦的為傷兵及難民募捐義演歌詠大會,將高潮推向頂峰。募捐義演歌詠大會仍選在“光明電影院”舉行。開幕前,觀眾席上早已客滿。后臺更擁擠不堪。要登臺表演的歌詠隊有幾百人,表演的節目豐富多彩,各顯其能。既有混聲四部合唱《旗正飄飄》,《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也有風趣盎然的民俗小曲《日落西山》,《春天里》。全體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如滾滾春雷,回旋跌宕。女高音獨唱《長城謠》如鳥語鶯歌,余音繞梁。《五月的鮮花》、《流亡三部曲》凄美悲壯,《催眠曲》,《新編九一八小調》泣訴衷腸。一批新歌曲《游擊隊歌》,《在太行山上》,《打回東北去》,《洪波曲》,《工人之歌》,《新中華進行曲》,《軍民合作》……等歌曲表現出樂觀、活撥、激昂……各有特色,不一而足。全場自始至終熱氣騰騰。一直持續到晚上十一時。這次歌詠大會,既是一次表演會,也是一次閱兵式。規模龐大,氣勢磅礴。
三、革命歌曲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時至今日那抗戰中硝煙滾滾、炮火連天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可那一首首代表著中華民族之魂的抗日革命歌曲卻仍在一代代流傳。有人認為正是那如火如荼、震撼人心的抗日戰爭戰斗生活孕育出了如此優秀的催人奮進的革命歌曲,但筆者卻認為正是引起聽眾強烈共鳴的革命歌曲,激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操,喚醒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意識,激發著人民奮起抗戰,抵御外族侵略,英勇作戰。一首首充滿力量和時代特色的革命歌曲喊出了國人被侵略、受侮辱、道涂炭的憤怒和爭取抗戰勝利的吼聲!
日本的軍國主義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的苦難—資源被瘋狂的掠奪、人民被殘酷的剝削、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活。在人們絕望的時刻,抗日革命歌曲用它簡明有力的聲音反映出了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揭示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正義性和取得最后勝利的歷史必然性,給深陷絕望中的人們送去了曙光—通過音樂喚醒人們的麻木意識,拯救沉睡中的中國。正是這一縷微弱的曙光在后來的抗日戰爭中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喚醒了全中國民眾的心,成為民族的聲聲吶喊。
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歌曲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抗日本帝國主義、正義對抗邪惡、光明對抗黑暗的絕對信心及堅定毅志,同時也有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抗戰勝利后美好而幸福生活的憧憬。這些在血與火中誕生的優秀作品已經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值得珍視的精神財富,也必將深刻的久久的激勵我們不斷為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中華名族的強國夢而奮斗!
參考文獻:
[1]苗向陽. 抗戰歌曲及其對八年抗戰之影響[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01)
[2]劉慧,劉忠. 三十年代著名抗戰歌曲的創作特征[J].甘肅高師學報.2003(01)
[3]牛寶成. 抗戰歌曲不朽 民族精神流芳[J].黨建.2005(10)
[4]孫煥英. 抗戰名歌是這樣誕生的[J].民主與科學.2005(04)
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3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