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題對于一篇新聞稿件來說起著很大的作用,不夸張的說一條好的標題對一篇新聞稿件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寫好新聞標題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共識。近年來我國的新聞標題出現了口語化這一趨勢,新聞標題的口語化趨勢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同時,在新聞標題口語化得過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注意,如果實現新聞標題口語化現象更好的為新聞報道服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新聞標題;口語化;語體
隨著新聞報道形式和內容的不斷變化,新聞標題作為新聞的眼睛必然會發生改變,新聞標題近年來呈現出口語化的發展趨勢,新聞標題的口語化是新聞標題重要作用的詮釋,同時也是新聞報道表達方式的改變。
一、新聞標題口語化
(一)新聞標題的含義。
新聞標題是對新聞事實簡短的概括,是新聞內容的精華。新聞標題本身就是一則獨立的短新聞,新聞標題傳播越廣泛,帶來的社會反響越強烈,其新聞價值就越大。
(二)新聞標題口語化存在的方式。
1.使用口語中特有的詞語。在新聞標題的寫作中出現了大量的口語中特有的詞語,這些詞語人們在非正式場合以及聊天中使用的頻率比較高,作為新聞寫作的撰稿人在標題的寫作中也將這些詞語用于新聞標題的寫作上。比如在2014年4月8日的《廣州日報》中《春天,帶孩子去公園撒個野》,在《廣州日報》中使用了“撒野”這個詞語,用來表示人們的興奮,可以拉近報紙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2.使用順口溜或者打油詩。順口溜和打油詩具有生動活潑,形象生動的特點,新聞標題中大量使用順口溜和打油詩能夠增加新聞的生活性,讓讀者受讀。在2014年《石家莊日報》中《訓班設到地頭 新技術送進農家》,在這篇報道中使用這種形式把新聞內容用這種俏皮風趣的形式表達了出來,讓讀者讀了以后記憶深刻,回味無窮。
3.感嘆句,語氣助詞使用增加。感嘆句,語氣助詞以及第一和第二人稱代詞更容易感染讀者,拉近記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比如在2014年4月8日的《中國青年報》中《學生不會被丑到“爆”的校服打敗!》,這其中使用感嘆詞讓讀者感到強烈的情感貼近,拉近了讀者和報紙的距離,使讀者更容易體會報道中傳遞的感情。
4.句式簡單。新聞標題口語化的一個特征就是標題的句式更加簡單,沒有復雜的語法關系。比如在2014年年4月8日的《中國青年報》中《如果你身邊有個操心帝》,這些標題都簡單的用幾個字把事實概括的很清楚,體現了口頭交際的色彩,并沒有出現那么繁瑣的時間概括。
二、新聞標題口語化的出現原因與意義
(一)新聞標題口語化的出現原因。
1.新聞特點發展趨勢。一個好的標題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吸引讀者往下讀下去。標題的口語化就是為了新聞工作者為了更好的實現新聞的功能而采取的一種手段。新聞標題的口語化不僅有利于讀者直接準確的了解新聞事實,同時有利于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事實背后的內涵,從而使得新聞價值能夠最大程度的提升。
2.語體本身發展需要。一種語體的存在尤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語體之間也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新聞對于語體的限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有的人雖然不是政治家但是還是愿意看政治報道,這就要求政治新聞不再那么嚴肅,而是要改變以往的寫作手段,可以使用藝術手法對于政治新聞的報道,這樣可以增強新聞的可讀性。新聞標題由書面語發展為書面語和口語化交叉是語體相互滲透性的結果。
(二)新聞標題口語化的意義。
1.新聞價值得到提升。新聞標題的口語化可以讓讀者讀懂新聞內容,有利于讀者了解新聞背后隱藏的信息,使新聞價值能夠最快的傳遞出去。新聞標題口語化能夠拉近讀者和新聞的距離,能夠加強讀者對新聞的關注度,從而提升新聞價值。
2.可讀性和感染力增強。新聞標題的口語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讀者的知識要求,讀者不需要有多淵博的知識就可以理解新聞內容,不需要進行思考和加工就可以消化。新聞標題實現口語化可以將那些雕飾的詞語去掉,最終保留新聞內容的主干,使讀者能夠更快的了解新聞事實,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新聞標題的口語化可以拉近讀者和媒體之間的距離,口語化的新聞標題更加容易觸碰到讀者的神經,讓讀者對報道產生共鳴。
3.人情味得到凸顯。新聞標題是讀者認識一條新聞的首要環節,新聞標題自然而然就承擔起傳遞情感的人物。口語化的新聞標題是從讀者了解的詞語中挑選出來的詞語組合而成的,可以拉近新聞和讀者的距離,使新聞含有人情味。比如在2004年1月22日《中國青年報》登載出《年三十,書記坐上農家炕頭》報道了胡錦濤總書記在除夕的時候親自到張家口張北縣農民家,噓寒問暖,與當地人民一起迎新春的事實,(5)這篇文章用口語化的標題表達出來,能夠將新聞事件中最感人的一面挖掘出來。讓人感覺心里一片暖流流過。
4.突出新意和個性。口語化的表達由于在表達方法上,貼近群眾,使用口語化的新聞標題是使用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新聞報道出來,更容易展現新意和個性。比如在2014年的《河北日報》中《微軟“XP”今“退休”》在標題中使用擬人化的形式,突出文章的新穎,能夠讓讀者有耐心讀下去。
三、使用口語化標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方言土語慎入標題。
有的新聞報道認為使用口語化標題就是越土越好,越土就越顯示了其口語化的特嗲。甚至有的人把人們不熟悉的方言土語寫進新聞標題,使讀者不能理解真實的含義,導致新聞報道不能正確被讀者理解。
(二)勿把口語和大白話等同。
有的新聞記者錯誤的認為口語等于大白話,在標題的寫作過程中往往選擇的不是那些優秀的,鮮活的,形象生動的口語,轉而選擇那些大白話入題,比如“今天天氣真是好”這樣的標題,這樣平庸沒有內容的標題只會讓讀者覺得文章內容沒有看點,對讀者不具有任何吸引力。口語化并不等于簡單化和直白化,口語化標題是為了使新聞標題更加生動和具有文采。
(三)口語化不等于簡單化。
有的記者錯誤的認為口語化就是簡單化,因此在標題的寫作上往往在字數上限制很大,比如“我國入世啥益”其實文章想要表達的是我國入世能帶來哪些機遇這樣的意思,可是編輯為了凸顯口語化在標題中的顯示采用簡化新聞標題的手段,簡單缺乏文采,沒有美感的新聞標題如何能夠抓住讀者的眼球?
(四)口語化不等于庸俗化。
口語化具有通俗化的優勢,但是通俗化和庸俗化是有差別的,很多記者在心新聞標題的過程中陷入了庸俗化的境界。有的記者在新聞標題中頻繁使用“真混”“去死“等格調低的詞語,這種詞語的使用不僅不會增加讀者的興趣,反而會降低媒體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
四、實現新聞標題口語化最大傳播價值的措施
(一)口語制題。
新聞標題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第一眼就能知道新聞事實,因此新聞標題在寫作時要盡量迎合大眾的閱讀習慣,采用大眾普遍的接受方式進行擬題。在2014年年4月8日的《人民日報》中的《安溪轉身“綠富美”》,標題中的“綠富美”是對“百富美”的深加工,這樣的標題既能體現時代特點,同時還賦予其新意。可以表現出媒體對該事件的態度,既簡單又立場鮮明。口語制題,不僅能夠簡明概括的說明新聞的內容,同時能夠顯示新聞豐富的感情色彩。
(二)民謠,歌謠制題。
民謠,歌謠是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群眾對于民謠,歌謠具有很強的迎合性,因此在標題的寫作上套用歌謠和民謠制題可以增加感染力。《北京青年報》有一則標題《窩頭比饅頭賣的快,便宜了水果貴了菜,酒樓干不過家常菜(引題)京城飯桌“三大怪”》看到這樣朗朗上口的標題,讀者往往會有讀下去的興趣。
(三)大眾熟悉的借代詞,比喻詞制題。
很多詞語是讀者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在新聞標題的寫作中如果能夠使用上大眾熟悉的借代詞,比喻詞可以增加讀者的可讀性,容易產生詞俗意豐的形式美感。在2014年的《廣州日報》中一版的標題:《人在囧途:高速堵了20條》標題的選擇時從電影《人在囧途》中借鑒而來的,使用這樣的標題制題既能體現新聞信息,同時也會引起讀者對新聞的好感,實現讀者的閱讀興趣。
(四)大眾熟悉的語言形式制題。
由于受眾的地域,年齡以及學歷的限制,在新聞標題的寫作上也要尊重受眾的差異性,比如有的都市報在新聞標題的寫作上可以使用當地的地方方言,也可以使用歌詞或者一些對仗工整的話來當做標題,這樣可以引起當地受眾的興趣。樸實的標題不會讓讀者對新聞產生望而生畏的感覺。
結束語
我們常常講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標題是最重要的環節,標題要寫的生動傳神,所謂的傳神就是要盡量把標題寫得情趣盎然,寓意深長,通俗易懂。現在很多新聞標題寫的過于專業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拉遠讀者和新聞的距離,有的讀者甚至要在讀完報紙以后才能深刻了解標題的含義,這樣的標題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新聞標題的口語化對于標題的點題作用是個成功的轉變,能夠讓整個新聞生動起來。
參考文獻:
[1]貫明. 新聞標題轉型思考[J].新聞前哨.2012(12)
[2]中展熠.淺析都市類報紙新聞標題[J].文藝生活.2010(01)
[3]耿鳳娟. 烏魯木齊地區都市類報紙同源稿件新聞標題比較[J].昌吉學院學報.2010(01)
[4]譚姍燕. 報刊新聞標題的隱喻思維解讀[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5]郭琳. 中國手機報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0(15)
[6]彭戴娜;新聞標題語法特點研究[D];湘潭大學;2006年
[7]趙中頡. 世界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狀況述論[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6)
[8]蔡之國. 新聞標題的語言運用[J].閱讀與寫作.2006(06)
[9]張延偉. 電子期刊的發展趨勢芻議[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04)
[10]曾迪亞. 淺談當今電視新聞的平民化之路[J].才智.2010(30)
[11]龔煒;;都市娛樂類傳媒言說風格芻議[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