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織造紡織技術;發展規律早在公元前5000 年,世界文明發源地就有了紡織品生產,傳統和現代紡織技術之間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些規律會對今后我國棉紡織技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紡織技術;起源;發展
中國原始紡織技術的起源,中國紡織史學界的傳統觀點經常會用到《投石索狩獵圖》來說明,中國紡織史學界的傳統觀點是以1974年在山西許家窯發現的距今10萬年的一處文化遺址中的1000多個經過打制的石球和眾多的大型動物化石為依據,參考近代一些仍停留在原始社會民族的石球我國是紡織大國,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出現了葛紡織和絲綢紡織等,手搖紡車和腳踏織機也在同期出現。
一、我國紡織技術的起源
1、概述
我國原始手工織造技術從制作漁獵用編結品網罟和鋪墊用編織品筐席演變起來。據我國史書記載,在伏羲氏時就已“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
我國原始手工織造技術從編織技術和工具的演變來看,編織的經向紗線,成為織機上的經紗,骨針和骨針上穿引的紗線,成為織機上的梭子和緯紗,。 我國原始織機的結構有多種,常見的有原始腰機、綜版式織機、豎機等,前兩種經面是水平的,后一種是垂直的,其結構都相當簡單。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工具與草鞋山、錢山漾出土的織品和編織技術的發展來看,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已有了綜版式織機和原始腰機,原始腰機織造,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原始腰機雖簡單,它卻展示了構成織物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說在原始織造技術出現之后,人類才真正進入穿著紡織品的時代。
我國原始織機的結構有多種,常見的有原始腰機、綜版式織機、豎機等,前兩種經面是水平的,后一種是垂直的,其結構都相當簡單。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工具與草鞋山、錢山漾出土的織品和編織技術的發展來看,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已有了綜版式織機和原始腰機。原始腰機織造,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2、世界紡織技術對我國棉紡技術的影響
英國1738 年發明了“飛梭”裝置,使織布投梭頻率比手投梭快一倍,而且布幅可以加寬。18世紀下半葉,產業革命首先在西歐的紡織工業開始,18 世紀末紡織廠開始使用蒸汽機驅動紡織機器。從1785 年動力織機出現后,1895 年制成了自動換紆裝置,形成自動換紆織機。1926 年制成了自動換梭裝置,形成自動換梭織機,從而使織機進一步走向自動化,但是引緯還是利用梭子。20 世紀上半葉,相繼出現了不帶紆管的片梭織機和用細長桿插入緯紗間的劍桿織機,用噴水、噴氣方法入緯的噴射機等。紡織生產歷史的第二次飛躍實現紡織機器動力化,在歐洲開始并逐步影響到東亞。
二、 我國織造技術的發展歷程
1、 我國手工機器紡織技術發展的停滯
我國在1840 年前后,手工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沒有普及動力化。在織造方面,我國已有了用于織造高檔精美產品的大花本束綜提花機、絞綜紗羅織機等機型。我國雖已普及腳踏開口和手投梭穿幅木織機來織造大宗織物,但沒有發明飛梭機構,所以也難以動力化。19 世紀下半葉,我國農村仍然普遍使用的是手搖單錠棉紡車和30cm幅寬的腳踏手投梭織機。
2、我國動力機器紡織技術的萌芽
在《馬關條約》之前,洋人沒有在中國建廠的特權,他們的企圖受到中國政府的制止。不過洋人辦廠企圖,給中國開明人士以啟發,認識到利用動力機器辦紡織廠是非常有利可圖的。中國人自辦動力機器紡織廠始于1872 年,歸僑陳啟沉在家鄉廣東南海創辦繅 絲廠,采用動力繅絲機,這是中國動力機器紡織的萌芽。19 世紀80 年代,我國開始采用引進歐洲設備、聘用歐洲技術人員建設的第一批紡織廠,先后在蘭州、上海和武漢開工,從此,在紡織生產中開始利用動力機器和工廠體制。19 世紀末,英國、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越來越多,同時把紡織技術和管理經驗逐步傳入在華工廠。
3、我國手工棉紡織機器的革新和改良
近代手工棉織造機器的改良,經歷了從手投梭機到拉梭機與改良拉梭機,再到鐵輪機的過程。手投梭機在織造過程中不能做到開口、投梭、打緯、移綜、放經、卷布各項動作的連續化,生產效率不高,每人每日出布9m 左右,尤其是手投梭力量小限制了布幅的寬度,一般只能織1 尺左右寬的窄布。因投力較大,既加快了織造速度,又能使布幅增加2 尺左右。除機架、踏板采用木構件,發動依靠人力腳踏外,其它結構原理與動力織機完全一樣,單機效率也與動力織機相差無幾,可以說是人力織機的最高形式。
三、我國紡織技術發展方向
現代紡織技術正向設備高速化、自動化、工序連續化方向發展,傳統技術與新技術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國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之外,還缺乏自主創新,設備更新換代周期過長。我國應從以下幾方面促進紡織技術地發展:
1、在引進外資的同時,著眼于長遠利益,
2、加強生態研發,提高紡織品科技含量,加強技術創新,開發和生產優質的綠色產品,沖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
3、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推動企業清潔生產隨著環境或綠色產品的損益外部性的內部化,加強生態研發,提高紡織品科技含量加強技術創新,開發和生產優質的綠色產品,是沖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必然要求。盡快建立國外技術性壁壘的預警機制,加強對國外環保認證標準的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緊緊跟蹤研究發達國家的法律法規、標準、標志等,參照國際先進標準,并結合我國國情,研究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法規、標準。
四、 我國紡織技術發展歷程的總結
我國紡織在裝備水平、工藝技術、產品技術含量三個方面全面提升,加強產學研聯合,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開發研制自己的高科技產品,并主動推向市場、占領市場,必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在科學技術方面,我們的祖先為人類作出過輝煌的貢獻。紡織生產在歷史上經歷過兩次飛躍,第一次是一繅絲、紡紗、織造等手工機器為特點的手工機械化,第二次是以動力機器為特點的大工業化。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1870年,在手工機器紡織時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竹籠機、多錠大紡車等都可代表當時世界紡織生產的最高水平。
總之,現代新型紡織技術雖與傳統紡織技術差別很大,但傳統紡織技術中經驗的積累以及問題的出現為現代棉紡織技術發展提供了借鑒;各時期國家政策對紡織技術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應根據技術發展需要及時進行調整;重點在裝備水平、工藝技術、產品技術含量三個方面全面提升,加強產學研聯合,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開發研制自己的高科技產品,并主動推向市場、占領市場,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并促使我國紡織工業有一個新的跨越。技術革新和發展作為線索對我國紡織技術發展歷程進行了研究,從紡織起源到現代紡織,歸納出促進我國紡織技術發展規律,對中國紡織技術的未來發展進行了預測,并提出了進一步發展我國棉紡織技術的具體建議。
參考文獻:
[1]徐東紅《紡織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技術經濟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梅自強,國內外現代棉紡織技術發展展望,紡織技術2003 年1
[3]葛明橋、呂仕元等編著,紡織科技前沿,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