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9月末,日子似波瀾不驚,又似驚心動魄,看你將自己置于何種境地,走一條怎樣的路。
9月13日,《中國財富》主編南香紅,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徒步募款慈善活動“善行者”,一千多人在北京郊區的山野間行走,穿過居庸關長城,用身體實踐自己的心愿。
行走后,她寫道:“在過往的生活中,我總是將自己定位于一個旁觀者,這種距離感,我認為是職業的姿態。但這一次不一樣,因為我的行走,捐款的、點贊的、關注的,我終于像一塊石子,飛速地射向水面,沖破阻力飛躍數下,以我為中心,蕩開層層漣漪。而我們隊四個人,每個人都有數個朋友圈,從一到百再到千,就這樣一圈圈地蕩開去。”
這種蕩起漣漪的感受,大概也是從事公益傳播領域的職業感受之一,落地有聲,回應內心。
9月26日,我在河南周山村,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見到一群從事手工藝制作的農村婦女。都說改變習俗很難,婚喪嫁娶、傳宗接代的規矩老祖宗傳了幾千年,可是這群婦女們偏偏改變了舊習俗,農婦郝玉枝家里的祖宗牌位上,不僅供著丈夫周家的祖宗,也供了郝家的祖宗……她們將性別平等執行到了村莊里的村規民約中,執行到了日常生活中。
她們能力很強或者個性強硬嗎?分明又不是,就是普普通通的,說起話來羞澀、質樸,但又似乎有所不同。我想了又想,那一點不同之處大概就是自信—她們不再為自己身為女人而羞恥,從而有了勇氣,爭取平等地相處,“活得越來越有心勁了!”
關于慈善、公益以及基金會行業發展,我們已經談了好幾年,上到關于國家政策環境、基金會行業規則發展,下到個人參加公益實踐、募款捐獻,一一數來,也感到龐雜,但有某種內核或信念在其中,這些信念在徒步者的善意之中,在鄉村婦女的勇氣之中,更存在于更多普普通通的人所堅持的信念當中,而我們愿意成為其中一個起點或者支點。
正如南香紅徒步后寫下的話:“這是一個多么好的機會,讓我們成為慈善傳遞的起點,我們走點路,我們流點汗,卻像橇動一個點的杠桿,開始了一個雪球的滾動。
執行主編 張玥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