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洲鴻去職
9月下旬,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離職。劉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專業博士,自2006年起在南都公益基金會任職,曾參與基金會籌建工作,歷任項目總監、秘書長助理、副秘書長,2012年1月當選秘書長。
劉洲鴻經常參加國內公益活動,演講內容大多關注基金會內部治理、公益人才培育和隊伍建設等。在國內公益人才流失嚴重的大背景下,劉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要促進公益職業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最重要的是投資于人。
在擔任秘書長期間,他積極推動“銀杏伙伴成長計劃”項目,通過資金、物資、計劃和自我成長等,資助草根公益組織的帶頭人和有志于公益的年輕人,讓他們在3~5年完成自我突破,進入一個新的事業階段。
公益人今年愛“逛”慈展會
9月19日,第三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在深圳舉行,吸引了896個參展機構和項目,其中超八成為草根公益慈善組織和項目。本屆慈善展歷時3日,共舉辦1個主題研討會、14場專題研討會、13場慈善信息發布會、65場互動沙龍和公益體驗活動,全面呈現了公益慈善事業先進理念、模式和發展方向,慈展會成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風向標。
在公益人眼中,慈展會經過3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公益慈善的年度盛會。與往年相比,今年還呈現出新氣象,研討會、發布會和互動沙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所上升。與之相對應的是,不少業內活躍的公益人士,今年不約而同地選擇頻繁“逛”會場參加討論而不是以現場擺攤的方式參展。
政府逐漸退出勸募市場
《2013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于9月20日發布,經歷2年下滑后,2013年我國慈善捐贈規模再次回升至近千億元,達到989.42億元,同比增長21.06%,但總體規模依然偏低,僅占同年GDP的0.17%。《報告》預測,未來慈善捐助將呈現政府逐漸退出勸募市場、慈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和廣泛、捐贈方式更加多樣化、捐贈社區化、家族基金會成為財富傳承的重要方式、公益信托成為慈善捐助的新模式、海外捐贈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捐贈領域趨向全面多元、捐贈者越來越重視慈善產生的精神文化影響力等趨勢。
“與其茍延殘喘,不如趁早關張”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我給NGO畫像,用12句話:開會自娛自樂,或者隔靴搔癢;培訓當成盛宴,吃住有人埋單;眼里沒有市場,端著金碗要飯;自恃道德優越,低效也很心安;領導總有理想,員工跟著喝湯;與其茍延殘喘,不如趁早關張。
“單打獨斗走不遠”
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任何一個組織,你只要是單打獨斗,沒有一個鏈條,誰也走不遠。公益要抓住當前最迫切的事情,讓大家動起來,讓大家善于行動,這需要很多智慧、需要克服很多障礙。
“打破居民身份不平等”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黃浩明:關于北京新老居民的融合問題,我們現在考慮不叫“社區居民”,我給它命名一個新名詞叫“社區成員”,包括有戶口的,也包括沒戶口的,這就打破了居民間身份的不平等,我們在這里面強調了社會平等、公正、正義。
“公益圈不存在人才流失問題”
北京益微青年公益發展中心總干事劉斌:有人擔心,公益人才流失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公益專業水平上不去的問題。但我認為,在公益圈里沒有所謂的流失,流失的人以后可能會變成志愿者或者捐贈人,但凡有人接觸就是加法。我更堅信的方式是以量促質,量多了,自然會產生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