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企業界不斷的進步,目前業界已經能夠把公益與投資結合在一塊了。我本人是一個不太著名的投資人,同時也是一個不太完美的公益人,我更愿意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公益,也特別愿意從公益的角度來看投資。
投資跟現代公益是一種互為需求的關系。一方面,現代公益特別需要投資的力量,這一點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特別是現在基金會的保值增值,幾乎一些大的基金會都有自己的投資模式、投資路線還有投資的領域等等。
另一方面,投資的社會性決定了投資需要現代公益的引領,人類社會的進步不論是社會主義或是資本主義,總的來說是要求投資走向為多數人服務這么一個大的趨勢。如果投資只為少數人服務,那這個投資一定走不遠。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投資必須越來越走向共享。歷史上的投資表現出巨大的經濟性和私欲性,要讓它為更多的人服務和讓更多人共享,必須由公益來引領。發揮公益的作用不等于公益可以指揮投資、代替投資,更多的是一種價值和理念的引領。
前幾年有一個概念叫做“社會影響力投資”。社會影響力投資講“三重底線投資”,追求一定經濟回報的同時,在社會環境影響力方面要有量化的指標。比如在深圳正在修建的共享大廈,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影響力投資的案例。華民基金會投入了將近6億的資金,兩年之內為5000多殘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這個項目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全力支持。
我把社會影響力投資和一般的投資作了一個比較,發現無論是從導向和投資周期的長短,還是投資的偏好以及對利潤的追求,都不一樣。我覺得在中國有一項投資可以視作特別典型的社會影響力投資,就是由國家開發銀行支持的養老項目,這個項目有10-20年的貸款期,利率相對比較低。我認為影響力投資的利率應該要有一些低的利率,政策上要予以支持,雖然它的回報周期比較長,但它是相對比較穩定的。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判斷,作為一種投資它都是有利可圖的,但是有一些人積累了很大的財富以后不愿意去承擔某種風險了,他希望這個投資能夠獲得一種穩定的回報,就可能被引導到社會影響力投資這樣的一個投資領域。比如說養老、殘疾人事業以及一些文化產業等等。影響力投資總的來說是一個底線投資,是充分考慮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投資,而且這些效益都可以通過量化來表達。
然而,社會影響力投資是有明顯的價值追求的,在我看來它就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一種共享,共享就是目標,社會影響力更多地要讓投資走向共享。
在深圳有幾點完全可以現實現行社會影響力投資,比如理念的創新,我們跟國際的距離并不遠,我們可以直接接軌。第二是政策的支持,比如對于養老事業、殘疾人的事業貸款,還有地方稅收等等。第三是平臺的建設,特別是交易平臺的建設,我們可以在深圳設立相應的社會投資交易所,再加上人才的培訓。
談到公益與投資在深圳的結合,深圳在投資方面應該是現實現行的楷模,在公益方面又走在全國的前列,在二者的結合方面更有條件探索一條新的路子,為全國人民乃至全球人民引路。最近我們正在做一個公益信托的研究和試點,由深圳市民政局、華民慈善基金會和北京大學研究中心做一個探索,有些方案和政策檢疫證仍在發表的過程之中。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世界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投資,你投資要么利己要么利他,而公益不僅要利己也要利他。進入21世紀以來,未來許多側重價值導向的投資已經走上了公益慈善結合的道路。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而言,這種與公益結合的投資不太可能成為投資的主流,但一定是投資的重要方向與重要形式。與之相應的是,隨著全球的資本不斷地走向共享,關注社會、關注人文的社會影響力投資必將成為推動共享進程的重要力量,并且成為不斷推動現代公益慈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根據盧德之在自友成基金會“社會價值投資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