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志愿者成為機構的親密伙伴?
據中國志愿者服務聯合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12月,全國已建立超過43萬個志愿者組織、19萬個志愿者服務站,全年開展活動的志愿者超過5000萬人,志愿服務主體已經從青年志愿者為主發展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粗略統計志愿者在2013年全年捐贈的總量為8.3億小時。
整合志愿者資源是運作型公益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何讓志愿者成為機構的親密合作伙伴》展示了《公益時報》對NGO方法論的深度關注。通過慈濟、平安星和惠澤人的案例及觀點分析闡述,展示了不同機構的志愿者管理方式,《公益時報》提出,要包容所有志愿者的信仰,建立愛與自立的自治法,找到適合機構與志愿者定位的管理體系,多種方式激發志愿者服務熱情,并讓志愿者保持激情和新鮮感等不同方式,而給每一個志愿者適當的補貼和必須的保險也必不可少。
問道易中天
繼采訪壹基金新任理事長馬蔚華、萬達老總王健林、曹氏家族第四代傳人曹慰德等企業界精英之后,9月刊的《中國慈善家》把學者易中天搬上了封面。
從公開發表的報道中看,易中天參與的公益慈善活動不多,算不上慈善家,也并非公益圈中的活躍人物。《中國慈善家》的同行估計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封面標題定為“問道易中天”,有替財富精英向大師問道解惑之意。
《中國慈善家》專訪易中天重在藉此梳理中國慈善文化與商業倫理,其關注點如下:中國慈善文化之源是儒家還是佛家、中國傳統的慈善家是哪些人、追問做慈善的動機有無價值、做慈善究竟是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還是必須做的義務、企業家如何在使用財富上有品位?
易中天作為一個廣泛跨界的學術明星,對公益慈善自然是能說出一番道理的。只是他的“道”能否與慈善家們的思想碰撞出火花,這不好說,但易中天的粉絲們估計是受用的。
公益職業經理人的不完全報告
社會問題的多樣元化促使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職業化的管理人才——“職業經理人”的身影開始在公益場上若隱若現。將公益兩個字加在他們前面,就表明他們也都是圈中人,因此他們也脫離不了公益場里那些圈子套子的關系。
《社會創業家》與本刊近期不約而同地關注到“公益職業經理人”的話題。(詳見《中國財富》8月刊的封面報道《職業秘書長》)不同的是,本刊關注公益經理人的近況與故事,而《社會創業家》則側重于行業觀察與方法論的探討。此次報道,主要以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總部副主任丁立的撰文與自述為主體,提出了“我的犧牲無人能懂”、“公益行業效率何在?”、“公益行業也是江湖”等觀點,并認為公益職業經理人需要高度同理心、高度協作能力并成為一名好的社會活動家。
中國龐大的寵物市場
愛貓與愛狗人群在中國都是相對較新的群體,但發展迅速。2012年,中國寵物主人花在照顧寵物身上的資金達到78.4億元。有機構預測,到2017年,這一數字將上升64%,達到129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寵物市場,僅次于美國和巴西,擁有2700萬條狗和1100萬只貓。
該文章指出,在中國,圍繞動物的作用和對待它們的態度依舊存在爭論,動物保護者和以貓狗等動物為食的人之間甚至存在尖銳沖突。南方城市玉林每年的夏至都會舉辦狗肉節,但近年來,該活動引發了愛狗人士的強烈抗議,這些人希望擁抱狗,不愿吃狗肉。
捕鯨行動以后更難了
9月18日,國際捕鯨委員會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召開年會,會議通過一項決議。該決議以更加嚴格的標準審理科學捕鯨的申請。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頒布了商業捕鯨禁令。但如果某國的原始居民以捕鯨為生,或捕殺鯨魚是出于科學研究目的,則該國可以獲得豁免權。“如果該項決議得到妥善執行,科學捕鯨的現狀將在未來幾年得到極大改觀。”來自鯨魚與海豚保護組織的Chris Butler-Stroud如是說,他所在的這家慈善組織位于英國。
在未來,日本需要說服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成員,表示其科學捕鯨計劃不僅本身是“科學的”,更是“合理的”,并要為長遠的鯨類保護做出貢獻。
因特網會侵蝕你的大腦嗎?
英國的神經科學家蘇珊·格林菲爾德近年來一直在警告人們,電腦和互聯網進入人們的客廳、口袋和個人生活,將帶來的危險。她認為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正在把用戶們吸到一個對現實不滿的數字傳真機里,瓦解記憶并腐蝕大腦。為此,她出了一本新書,名為《思想的改變》,利用心理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來闡釋她的觀點。
不過,過去500年間,從國際象棋到咖啡館,再到白話文圣經等等,都被認為可能會毀掉年輕人,讓他們無聊或懶惰,或頭腦中盡是空洞廢話。究竟社交網絡和視頻游戲的興起會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在格林菲爾德的新書中,也難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