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尤其是南中國的基金會正在展現出明顯的“社區化”趨勢,民間社會將產生怎樣的變局?
社區基金會,作為美國基金會的四大分類之一,本不是個新鮮概念,但在2013到2014年間,中國的基金會界卻悄然興起了“社區熱”。
政府對社區基金會產生了興趣。深圳自去年始以特區政府之力推動社會基金會的規模發展。官員稱“深圳將在全國率先試點社區基金會”、“把大力發展社區基金會作為社會組織培育的重點”。截至9月,深圳有7個試點社區基金會,而享有財政撥款的深圳慈善會,也正在摩拳擦掌,謀劃轉型成一個市場化的社區基金會。
企業有了投資社區基金會的熱情。房地產商人李愛君開創的“桃源居模式”正在重慶、上海、天津、北京等一線城市復制。其“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居民自治、各司其責”的社區公共管理服務模式讓房地產商仿佛找到了一條做公益與商業雙贏的道路。
民間組織宏大的救世理念逐漸降落到真實的鄉土社區。中國扶貧基金會聯手英特爾公司發起“公益同行·社區發展計劃”,一貫專注網絡公益平臺搭建的騰訊基金會也于去年推出“筑夢新鄉村”的社區項目。在千禾社區基金會秘書長胡小軍看來,許多基金會名氣雖大,卻充滿著對未來的焦慮感,而社區能讓他們看到一條透著光亮的出路。
但是,盡管朝著同樣的方向,政府、企業、民間組織三大部門的價值理念有著很大的差異。政府考慮的是政治,希望借此緩解維穩壓力,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建立緩沖帶;企業考慮的是經濟,希望借此提升客戶對其商業服務的滿意度,并降低售后的成本;民間組織考慮的是公民社會的構建,如何讓民眾更多地參與公共事務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出發點不同,方法論各異,但究其本質,無非“社區求治”。三大部門都希望建設更好的社區,乃至于一個更好的社會。爭論是沒有必要的,時間自會證明一切,值得關注的是,當政府輸出政策,企業輸出資本,民間組織輸出公信力,一個“往社區走”的現實圖景逐漸清晰,大量的本土化NGO將獲得機會,公益市場上供給與需求或將相互激發,農村的留守社區與城市的陌生人社區都有可能發生深刻的改變。
我們猜測,一個有可能牽動中國公益生態全局的新趨勢正在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