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冰桶挑戰以后,我的朋友圈這一兩天又被“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動刷屏,很多朋友參加了這次徒步活動。顧名思義,善行者,不僅僅意味著參與者善于行走,更重要的是蘊含行走背后的“善行”:它是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一項公益和健康相結合的大型戶外公益徒步活動,旨在鼓勵參與者以“親近自然+自我挑戰”的體驗形式,通過挑戰100K M或50K M向親朋好友籌集善款,踐行“每一步都會帶來改變”的公益理念。“善行者”所籌集的資金將用于支持“中國扶貧基金會兒童發展計劃”,幫助貧困地區孩子改善生活與生存狀況。
這樣的公益活動,近些年來日益豐富。從“為愛奔跑”的戶外活動、“一個雞蛋的暴走”,到風靡全球而在中國也迅速蔓延的“冰桶挑戰”,再到這個“善行者”,本質都是一種新型公益模式的興起,它們改變了公益的外在舊形態,同時也塑造了公益的內在新理念。盡管它們可能都是引進自國外,但公益無國界,只要有新創意,能夠調動更多人參與公益,就應該借鑒,而且公益與商業不一樣,沒有專利、利益等排他性的東西,它的每一個創新,都是為了促進全人類更美好地共享財富。
不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公益對于中國來說,都是與“無私奉獻”、“舍己為人”、“大愛無疆”這樣的詞匯關聯,尤其是在大災難發生之后。大災難事件確實需要這樣的眾志成城,但從公益的發展角度看,我們不能等著災害發生了,才想起去“大愛”。同時,對于公益倡導,長期以來尤其是媒體上都是在展示受助者悲情、無助、可憐等的一面,然后觸動受眾的情感,實現捐款、捐物等公益慈善行為。其實,這只是一種初級模式的公益。我以為,公益應該逐漸擺脫依靠拼苦情與博同情的單一模式,更不能等到大災大難發生后,才來一場巨大的愛心動員,而應該讓公益成為一個價值理念,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公益就不應該只與悲情、痛苦、災難關聯在一起,公益,也可以娛樂化與游戲化,是快樂的、趣味的、人人可以參與的。而且我相信,未來公益也必將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同時所有人在一生當中與公益是息息相關的。從更大范疇上看,公益不僅僅是娛樂明星精心塑造形象的愛心秀場,也不僅僅是少數慈善家成功后回饋社會的義舉,更應該是每一個愛心人在日常中的社會自助與互助。如果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管是平民還是明星,不管是苦情還是快樂,都不妨礙公益的進行;公益的衡量取向,就不會是捐獻多少錢、高不高調、是不是作秀這樣的維度了。
盡管公眾對“冰桶挑戰”之類的公益活動有著“作秀”“過度娛樂化”等質疑,但顯然這是對公益的片面理解,只把悲情公益作為公益,而快樂公益則被視為離經叛道。但恰恰相反,冰桶挑戰與近些年來的各種有意思的公益活動一樣,是值得鼓勵的公益創新。從社會背景來看,我們應該直面這個已經被深度游戲化的社會,接納它,游戲化本質就是一種工具,如果你使用好它,它就能夠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應。在大眾文化崛起的今天,被視為“庸俗的、媚俗的乃至低俗的”游戲、娛樂已經由邊緣文化不可逆地升級為一種普適性的生活態度與方式,公益(其實還包括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就應該借力這樣的時代潮流,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對于中國來說,這樣的趣味性與參與性很高的活動,不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了。
公益,如果從更高層面來理解,應該被視為“公共利益”的簡稱,只要我們的行為與行動能夠增進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的提升,那就是在從事著公益。諸如“善行者”這樣的公益活動的增多,正是社會活力蓬勃發展,然后推動公共利益增量的生動案例。可以展望,通過這樣的活動,社會將會不斷地進行自我的增量,讓市民的自我組織、協作、利他等品質得以提升,穩固社會實現良序運行的基礎,是市民社會發展壯大的最直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