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折不斷的女人》是有塞內加爾血統、但出生成長于法國的作家瑪麗?恩迪亞耶的作品,獲得2009年的龔古爾文學獎,并令其成為100多年來首位獲得這一獎項的黑人女性作家。對于瑪麗?恩迪亞耶這位女作家,有人稱之為“我們時代的伍爾芙”,至于《三個折不斷的女人》這部作品,有人評之為“普魯斯特和??思{在非洲的天空下交談”。只是,《三個折不斷的女人》里頭雖然躍動著殖民主義和性別歧視的酸楚,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傷痕文學,除了控訴殖民主義和性別歧視之外,它還有更多要說。
單從書名便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明顯有著女性主義內涵的小說,書中包含三個聯系薄弱卻安排巧妙的故事,各自講述三個塞內加爾裔女性的悲慘故事。在小說中,這三個故事的主角都是女性,生命都游移在塞內加爾和法國之間,其中每個主角的出身都差于上一個,從貧窮,到貧窮且沒有工作權,再到貧窮、沒有工作權、且沒有知識。而她們最終的命運也果不其然地一個慘過一個,從無從擺脫父權宰制而備受心靈創傷,到無從擺脫夫權宰制而困于家庭監牢,再到無從擺脫男權宰制而在社會中走投無路。
乍看之下,《三個折不斷的女人》并沒有脫離傳統女性主義作品的套路,亦即借由女性主角們的悲慘命運的呈現,映襯出男權社會所加諸于女性的不公與迫害。然而實則,作者反復利用對位的寫作手法解構傳統女性主義,瓦解男性/女性、強者/弱者相互對立的二元概念。
譬如,書中第二個故事的主角其實并非芳達,而是那個因為失意與落拓而對妻子施以種種言語暴力的丈夫。這第二個、以男性視角為出發點的故事篇幅極長,大約相當于第一個和第三個故事加起來的長度。如果說我們在第一個和第三個故事里看到女性/受壓迫者的悲嘆,在這個男性的內心凝視中,我們卻未看到唱和前一旋律、屬于壓迫者所特有的冷酷與自得,看到的反而是一個同樣受制于性別刻板印象、被生活現實所挫敗、自我被逼到墻角的受迫害者,唱誦著一個雖不相同但又和諧不沖突的對位聲部。
在真實的世界里,人從來是由許多特征組成的復雜主體,同時負有多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也都同時具有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身份。一個站在財富階級高點、被視為壓迫者的富人,可能同時是一個種族主義的受壓迫者;一個智力聰明/愚笨體系里的受壓迫者,可能同時是體力強壯/脆弱體系里的壓迫者。要從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中徹底解脫出來,要讓大多數人的生命得以平和與幸福,便必須從根本上消除二元對立的區分概念,讓人們可以自在地以原本的面貌存在,無需礙于人為的價值判斷而壓抑自我。
根源上說,壓抑自我的過程正是被壓迫感的產生過程,也因此在小說中,第三個故事里的主角嘉蒂雖然貧窮、沒有知識,出身最為悲慘、境遇最為可嘆,但也正因為未受教化的扭曲,未受二元對立觀念的挾持,作者相信嘉蒂可以擁有一個最強大的自我:盡管曾經迷失在傳統婚姻所樹立的女性刻板形象中,但她在生命的最初便清楚知道自己是個獨一無二的人,他人所施加于身的種種行徑與作為,只關乎他人,自己始終可以選擇承受與否。縱使是所謂的“不得不承受”,也是一時的,也是一種選擇,不會改變自己身為“獨一無二的人”這一本質。
很長時間以來,女性主義都被視為一個很敏感、很復雜的議題,各種激進的主張一再挑動保守人士的神經。其實,但凡被冠上“主義”二字的,無不是要挑戰既有觀念、顛覆現有體制的,因此女性主義所遭遇的各種現實困境實屬正常。
總的來說,多數人還是同意女性主義在理論上歷經三波的發展,第一波主張的是男女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由于諸如教育、政治制度等后天因素,使得男性與女性得到不同的對待。 第二波女性主義的理論則主張男女在本質上不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例如男性的體能較佳、性格較為理性,女性的柔韌度較好、性格較為感性。但不同不等于有優劣、好壞之別。第三波女性主義理論主張的則是,“本質”是人們透過二元對立法則逐步形成的現時狀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種屬性里的差異本初是連續性的,而男女此一區別人的方式,其實是借由二分法抹殺差異之間的連續性,進而產生層級化,以及排斥、宰制與敵對關系。
第三波女性主義理論由于抱持的是后現代主義的哲學觀,因此也被稱為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梢悦黠@看出來,瑪麗?恩迪亞耶在《三個折不斷的女人》中所闡述的,即是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在社會中所遭遇的不公與壓迫,其真正的來源是二元對立的思想模式。唯有揚棄男性與女性的簡單二分法,既不以性別的角度看待自身的遭遇,也不以性別的角度來詮釋他人的行為,每個人都回到“人”這個原點,在做回自己的同時,也允許別人做他自己,才能根除性別上、乃至其他類別劃分上的不公與壓迫。
關于男性與女性是否本質不同的爭議始終持續,但無論如何,在成為男性或女性之前,每個人都有權也應當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這點應該是大多數人都能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