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最近突破70億,預計在2050年升至90億。要養活這么多人,糧食和蛋白質需求將會顯著提高。隨著收入的提升和蛋白質消費的增加,中國和亞洲牛肉消費量和需求量增長勢頭強勁,尤其是自然飼養的肉牛。畜牧用地在減少,從長期來看,牛肉價格只會提高。
此外,由于發達經濟體經濟狀況不夠穩定、增長率低,其尋求替代投資渠道尤其投資實物資產的步伐有所加快。農業及牧業用地正是這樣的資產——其不僅能抵御未來通脹,還能通過牲畜飼養發揮轉化作用。
考慮到長期需求走勢,我們對谷物、牲畜等軟商品相當樂觀,但將這種預期變為一種超越投資商品期貨或投資農業相關企業的實踐,挑戰依然很大。要想從實際生產過程中直接獲利,涉及管理和經營上的許多流程,產生障礙的細節頗為復雜。
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我們希望找到天然、適宜畜牧且廉價的土地。該區域需要具備牧草、水源和適宜的降雨,具備通往市場和港口的通暢運輸渠道、合理的勞動力價格、人員過硬的技術,可靠的管理人員以及良好的治安條件。另外一些因素,如現有牛肉產業、衛生條件和疾病控制以及相關行政和法律體系,同樣十分關鍵。找到一個同時滿足上述條件的地區并不容易,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最終發現最適合養牛的畜牧用地位于南美。拉丁美洲南部錐型地區養牛獲利的歷史已長達數個世紀,投資畜牧業在此已經是利潤豐厚的生意。

投資畜牧業可滿足多種需求
雖然資產價格和股市已呈現復蘇跡象,但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海嘯影響猶存,全球經濟在宏觀層面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盡管美國似乎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復蘇,但由于各國中央銀行過度依賴人為印鈔,許多投資者心中對這些政策的持續性產生憂慮。與此同時,歐洲和日本陷入低增長和人口結構困局。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主要增長動力,但最近中國降低了增長目標,并且在調整國內房地產行業。盡管股市已經反彈,但運轉不佳的金融市場令人對股市收益能否持久產生懷疑。與此同時,利率過低令債券在發達市場變得越來越缺乏吸引力,即常規短期投資手段所產生的風險調節收益較差。
此外,財政政策新組合的言外之意是稅率會提高,未來利潤將進一步受到抑制。于是,投資者開始尋找既能保證投資回報增長,也能為應對長期通脹預期提供對沖的替代資產。他們面臨如下挑戰:
進口商品推動的通脹,易對開放的經濟體產生影響。因而,投資大宗商品出口,是對沖未來通脹的好方法。
美國、歐洲和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不僅增加長期通脹風險,還可能令法定貨幣貶值。因而,投資者需要分散所持貨幣種類。
通過期貨貿易投資大宗商品的交易極為火爆,而且會像典型利差交易一樣,易受到如行情逆轉和市
場波動等突發情況的影響。
因此,如果既持有土地又經營畜牧業,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輕上述風險造成的消極影響。同時,這也是一種獲取長期投資收益的替代方法。
投資農業用地
土地最為稀缺;事實上,這種稀缺性因為城市化的推進而加劇了,城市化將進一步減少農牧業用地的供應量。如圖所示,與人口的極速增長相對,全球可耕地的短缺正以驚人速度加劇。
因此,投資農業和畜牧業必然有利可圖。按照美國經驗看,長期投資農業用地的回報率更高。由于金融市場進入動蕩時期,這種情況尤其明顯。
然而,土地本身并不足以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產品(如圖所示),因為還需要淡水。南美恰恰擁有全球最重要的淡水水庫。因此,我們把農業用地看作未來現金流中把水資源貨幣化的一種手段。
盡管某些新興國家土地價格急劇上漲,但拉丁美洲南部錐型地區幾個經濟體的土地估值卻極其誘人,而且其經濟和政治環境還非常穩定。
投資畜牧業的流程

投資土地和畜牧業需要采用雙管齊下戰略。首先,土地在畜牧過程中可以認為起到轉化作用。投資土地既能促進牛肉生產,又能充當實物資產。第二,養牛的回報可以當作投資大宗商品的息票或紅利,具體還要取決于實際生產中的配比。例如,是單純養殖牛犢,還是育肥,抑或二者兼有?在南美,由于有優良的天然草場,加之采用高級養殖技術,典型畜牧業生產流程的平均回報率相當可觀。一般畜牧經營通常產生15%至20%的回報率,具體取決于天氣條件和國際市場價格的穩定性。除這些回報外,還有土地價格增值的收益,不過后者只有在土地出售時才能變現。綜合這兩項因素,從5至7年的周期維度看,收益率還會更高。
混合養殖結構
盡管很多人以個體經營形式擁有、經營牧場,但外國投資者卻需要以特定方式明確投資結構,從而確保投資收益能最大限度回流國內。此外,在有特殊農業律法的國家還能保障投資安全。例如,這種形式的投資可以設置為一種類似債券的投資工具,投資者投資后可獲得息票式固定回報,而且投資周期結束后,還可在未來轉換為股權。
比如,一頭奶牛通常一生會產10至12頭牛犢。奶牛孕期為9個月,一頭奶牛每年產下一頭新牛犢,冬季產仔的可能性最高。在此過程中,土地是將奶牛轉化為牛犢的一種“機制”,具體要看在一塊土地上配置多少奶牛和牛犢。為了提高經營利潤率,鑒于奶牛和牛犢的土地需求程度不同,可以進行混合繁殖和飼養,從而實現土地利用率和投資回報的最大化。

在我們現有體系中,牛犢可以分別在出生7個月、16個月以及32個月后出售。到32個月時,牛犢長成成牛。根據使用土地的類型、奶牛投入、牧草和水源的差異,孕育周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經濟模型。在牛犢的生長周期中,還有不同的增重期,而某些地塊更適用于特定年齡的牛犢。例如,某些土地和牧草適合“生長”,而另一些則更適合“育肥”(這一生產流程涉及完全天然的飼養方法,不需要喂養人工飼料或飼養場喂食)。
在圖中,購買一頭奶牛需要花費500美元的初始投資,這頭牛將在未來10年里繁育大約10頭牛犢。第一年,我們有如下選項:
部分周期模式:?牛犢7個月大時出售。
半周期模式:在孕期和飼養期之后?16?個月時售出。
全周期模式:奶牛產下牛犢后繼續飼養并育肥,至32個月后。
該周期模式可以不斷重復,所以人們可以很快明白,單單投資一頭奶牛就可以獲得豐厚利潤。隨著牛轉售價值因增重而提高,成本也會相應變化。多數情況下,經營者需要根據使用的土地類型以及需要投入何種資源決定是采取部分周期、半周期,還是全周期模式。假定按照常規條件,這種完全混合的模式產生的年回報率約為15%至20%(不包括地價變動)。
當前從業的養殖者能夠證明,南美一些國家已經發展起發達的牛肉產業,并且回報率喜人。考慮到當地的土地和投資成本,在這里投資,對新投資者而言絕對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