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淺薄點兒,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區別,無非就是用不同工具吃飯而已。你能說用勺子吃飯的和用筷子吃飯的就必須得不共戴天么?
有一陣紙媒的日子不好過,我出去采訪,都要被人拉著討論一下媒體行業的發展前景。經常正事談完了還要兼職一下辯論賽選手,而且基本上我就是個反方,負責“傳統媒體沒有完全日薄西山”的論點。但是又不能真像辯論賽那樣面紅耳赤,得拿捏一個完美的人際交往尺度。
我本是一牙尖的人,回回被憋到內傷。
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優勢在哪兒呢?我實在是資淺,不能給出一番宏論。但我心里一直有個小念頭: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只要名字里有“媒體”二字,那么大家做的事情以及目的、本質就該是一致的。既然是一致的,誰又比誰更高大上?
我出身傳統媒體,做過一段時間的新媒體,最大的感受便是:有些人還沒有完全明白媒體是怎么回事,就急吼吼地去投身新媒體。一些大談新舊媒體之爭的人,壓根兒就是在用研究星座的心態和智力水平去理解媒體。
新媒體的誕生和成長,根源是科技的發展。而科技的進步,最終改變的是我們的交流方式。所謂的交流方式,正是信息的傳播渠道。而信息的傳播渠道,本身就是媒體的一部分。說一千道一萬,內容好不好才是最重要的,這決定了你能否真正吸引終端用戶。
說得淺薄點兒,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區別,無非就是用不同工具吃飯而已。你能說用勺子吃飯的和用筷子吃飯的就必須得不共戴天么?以前電視出現的時候,有人說電影將死。但如今電影非但沒死,反倒做成了藝術,姿態上狠壓電視。
我有一位做潮流雜志的朋友,幾年如一日地小清新,堅持活在拍立得的相片里。她和她的同事們注重精致的物質生活和萬花筒般的精神世界,既忘記了時間也被時間忘記,過得和她們的雜志里宣傳的生活方式一模一樣。身為朋友,有時候我看她就像看一條愉快冒泡的金魚。作為同行,我非常佩服且尊敬她。
再說本周去萬象城寬云美術館,給米瑞蓉和顏小平二位女企業家拍攝《成都女報》十人傾城活動推廣大片。拍一張合照能有多難?呈現于紙面或平板電腦不同載體,導致面對同一拍攝對象,拍攝技法和意識肯定都不一樣。但這種不一樣又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你只有親身體驗一次完整的、長達3個小時的拍攝,而不是60秒手機快拍上傳,才能真正明白這種差別。當你感受到的這種差別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就會明白傳統媒體是什么。
創造一張照片,就是創造一個故事,而把這些瑣碎的細節都做好做精,正是我眼中傳統媒體在做的事情。說不上多么了不起,但也沒有那么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