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見鄭婭妤,便被她鳶尾般漂亮的發色吸引住了,發尾燙卷,是奪目的桃紅色,發尾之上則是層層疊疊的挑染,紫色、藍色,深深淺淺,絲絲縷縷,用色和面積都非常大膽。就像《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只聞笑聲便知其人,光是欣賞鄭婭妤這頭漂亮的頭發,便知這個女子定是性格爽快,熱情有趣。
管他的,放假!
一進鄭婭妤的辦公室,她便開心地說:“最近在忙著女兒出國讀書的事情。”順手遞過一沓照片,說:“猜猜哪個是我女兒?”實在是太好認了,鄭婭妤的女兒眉眼和媽媽一模一樣,是個美少女呢。
鄭婭妤的女兒今年才13歲,7月份就要去美國加州讀書,記者很吃驚,覺得這么小的孩子就出國念書,當媽媽的實在是心太大了。“真的一點都不擔心嗎?”“沒有太擔心,我在她這個年紀的時候都已經相當獨立了。而且,讓她到國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別人的生活,不枉媽媽帶她來世界上走一趟。”
萬水千山走遍,這是她對女兒的冀盼,也是內心真正的自我在女兒身上的投影,鄭婭妤才是那個渴望見識五彩世界的人。
只有見識過世界,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只有真正地生活過,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快樂的工作、快樂的生活,是鄭婭妤追求的人生狀態,和很多刻意強調自己擅長把工作和生活分開的女性相比,鄭婭妤則非常享受“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她的快樂亦來源于此。“賺錢的目的就是讓自己開心,讓大家開心嘛。”這樣—個時刻開心生活著的女領導,自然也不想看到自己的下屬活得苦哈哈。
鄭婭妤是一個很隨性的人,她的團隊以年輕女性為主,她和女下屬們的關系就像閨蜜一般,閨蜜之間無嫌隙。“我有時候工作一段時間后想出去玩,就想,管他的,放假!”鄭婭妤手一揮,笑道。所謂放假,就是帶著自己的團隊出國玩,“而且,我們都是用工作日在玩。”一旁鄭婭妤的下屬小君笑瞇瞇地、非常自豪地補充道。然后她們兩個開始討論起去巴厘島沖浪以及去年跨年游的有趣情節,讓讓人覺得她們聊HIGH之后隨時可能跳起來拎包就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鐵飯碗就是一輩子靠本事吃飯
Workhard,Play hard!(努力工作,拼命玩!)這是鄭婭妤的快樂之道,她說,人生的智慧就是學會平衡,首先要擺正心態。“我的團隊每次出去玩都要花幾十萬元,朋友說我太土豪了,我不覺得,掙錢就要拿來花嘛!”鄭婭妤手一揮,架勢還是很“土豪”。
像開玩笑一般說完了自己和團隊的快樂生活,鄭婭妤一邊給大家泡茶一邊說:“人生其實是說不清楚的,而一個企業由生到死也是歷史規律,我們沒有辦法去抵擋歷史的車輪,但是我們要享受這個過程。為社會做貢獻,多做一些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她說這話的時候,表情很嚴肅,語氣很認真。緊接著,她充滿感情地說起了她的事業。
“教育是一件積德的好事情。”鄭婭妤先做了個總結,“我經常說,我們是大海里的一粒小水珠,是社會的一員,要做有意義的事情。我的工作和信念就是為川渝兩地的企業家們服務,讓他們通過我們的平臺學到更多更新的管理知識,增強競爭力。”事實上,比起自己的學員們,鄭婭妤對新知識的追求更為執著,她總是善于在與每一個人交流的細節中捕捉到她想要了解的東西。“我認識一個28歲的女孩兒,在上海一家上市公司做董事長秘書,她的工作方式非常干脆利落,談事情之前會先說好,例如‘我們的談話時間只有半個小時’,然后說事情就絕不拖泥帶水。我就想,我們四川的企業家什么時候能做到這么精準呢?”鄭婭妤繼續態度嚴肅地說道:“我很希望我們的企業家們能夠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因為時代在快速發展,經商靠的更多是智慧,而不是膽大。”
即使是不站在企業管理的高度,作為一名對自我發展有高度要求的社會人,快速學習與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就像鄭婭妤最后總結自己的事業理想:“鐵飯碗說的是你能夠一輩子靠本事吃飯。”她想做的,就是教別人怎么積累一身本事,自己打一個“鐵飯碗”——至于怎么靠它吃飯、吃多少飯,那就是自己的造化了。
孩子是社會的,不是自己的
鄭婭妤享受工作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與快樂,并且說工作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就不懂得享受生活。事實上,凡是見過她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樣一個瀟灑麗質的女子,真的只是一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鐵姑娘。和姐妹們學英文、品茶、插花、品酒、學習國學、研究歷史……都是她的興趣愛好,與其說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倒不如說她的生活便是工作。
女人的瀟灑必定是有獨立自強作底色,鄭婭妤也不例外。“我小的時候就很能干,給全家洗衣服,騎自行車自己去買菜,現在回想起來,那么多菜我是怎么一個人給弄回來的喲。”
這種肩膀上扛得住辛苦,而心里頭不覺得苦的好心態,完整地遺傳到了鄭婭妤女兒身上。小姑娘小學起就住校,8歲就能上灶做飯。消費非常節約,從不亂買衣服,自己主動辦銀行卡,據說在理財方面也很有心得。鄭婭妤說,自己對女兒的生活習慣管得比較嚴,和所有有責任心的父母一樣,她也教育孩子要友善愛人,不過她最先告訴孩子的是:“你要尊重媽媽的勞動,因為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媽媽辛辛苦苦工作得來的。”
所謂言傳身教也就是如此了,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鄭婭妤做到了。
前段時間,女兒每天從西門到北門去上課,鄭婭妤從不接送,讓女兒放學之后自己回家。女兒一開始不大情愿地說:“我一個人怎么回來?”鄭婭妤說:“我不管,你有嘴巴、能看字,自己想辦法吧。”于是,女兒真的就自己琢磨怎么回家了,乘公交、地鐵,最曲折的一次倒了三趟公交車。
鄭婭妤一直有一個觀點:孩子都是社會的,不是自己的。她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平靜得有點異常,但是你能感受到她對孩子的深沉的愛意,能說出這種話的母親,對孩子的愛才是真正無私的。她把孩子當作一個社會人看待,不放縱自己的母愛,也不要求孩子對自己有情感依賴,今天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孩子將來走的每一步路,而她付出的這一切又絲毫不要求女兒任何形式的回報——只要孩子過得快樂。于是鄭婭妤那些看似不近人情的教育方法,都得到了令人尊敬的解釋。
說起女兒的堅強獨立,鄭婭妤掩飾不住地自豪,但同時她也有小小愧疚。“我常對女兒說,媽媽希望你獨立、堅韌、陽光,更希望你快樂。”而談到早戀問題,鄭婭妤停了一下,嘴角一彎:“我也會教她怎么跟男孩子交往啊,會跟她說:‘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聰明又漂亮嘛,這是好事情!你要是真喜歡人家可以帶回家讓媽媽看看。’其實我女兒在早戀這件事情挺理智的。她自己都說,我馬上要去美國了,哪有時間見面。”
從采訪開始,鄭婭妤的談話主題都會涉及到教育和孩子,本來記者想說她是個虎媽,還想就這個話題延展一下,但是鄭婭妤自顧自地說開了,完全就是個家有青春期女兒的媽媽,言談中全是關于女兒的點點滴滴。女兒成長中的這些小小煩惱,在鄭婭妤看來,都是可愛到不行的小故事,可能在當父母的人眼里,天下無不是小孩子。
鄭婭妤小講堂
并購
并購的內涵非常廣泛,一般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購(Acquisition)。兼并又稱吸收合并,即兩種不同事物,因故合并成一體。指兩家或者更多的獨立企業,公司合并組成一家企業,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收購指一家企業用現金或者有價證券購買另一家企業的股票或者資產,以獲得對該企業的全部資產或者某項資產的所有權,或對該企業的控制權。與并購意義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合并(Consolidation),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合并成為一個新的企業,合并完成后,多個法人變成一個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