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最多的話題是“科技對傳統文化(或生活)的沖擊”
科技會不會對文化(生活)構成沖擊?又會構成什么樣的沖擊?今年廣東卷的作文題以黑白相片與數碼技術作對比,給出了這樣一則材料——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只記錄下人生的幾個瞬間,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但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數碼技術的時代,照片很多,記錄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隨時上傳到網絡與人分享。它從不泛黃,永不模糊,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可能被稀釋了。
數碼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在影像方面進入了“快餐時代”,在帶給我們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消減了我們生活中的恬靜和詩意。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兩者的得失,對如何處理好科技與傳統的關系作出深刻的反思:是為了保存傳統的美好而抱殘守缺,還是為了方便快捷就徹底拋棄傳統?是在傳統的樹干上嫁接時尚的枝條,還是在嶄新的文化中打上做舊的補丁?這些問題,恐怕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特定的情況下,科技與傳統有著不同的優勢。試想,戀人之間鴻雁傳書,是非常美好的感覺;而在地震災區,一個電話報平安,則是最快捷的方式了。
類似的比較還有尺素與短信、泛舟與高鐵、遠足與網游、品茗與快餐……它們之間的利害得失,又豈是一個“利”字或“弊”字可以概括得盡的?其實,人們最希望擁有的,乃是現代科技的便捷再加上傳統文化的醇香,這兩者恰如魚與熊掌,如何才能兼得,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高考作文涉及到的另一個重要話題便是“科技與環保”
今年的遼寧卷提供了這樣一則材料——夜晚,祖孫二人倚窗遠眺。“瞧那萬家燈火,大街通明,霓虹閃耀,真美!”男孩說,“要是沒有電,沒有現代科技,沒有高樓林立,上哪兒看去?”老人頷首,旋又沉思搖頭:“可惜滿天繁星沒有了。滄海桑田,轉眼之間啊!當年那些祖先,山洞邊點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漢燦爛,他們欣賞的也許才是真正的美景。”
讀罷這則材料,我突發奇想:如果“當年那些祖先”能夠“穿越”到現在,即便他們依然認為篝火、明月、星漢是大自然中最美麗的景觀,但他們會選擇依然棲居在山洞里點著篝火欣賞那滿天繁星,還是會選擇住進溫暖的樓房使用電燈?
其實,雖然科技對環境造成了破壞,但是現代科技早已潛入人們的靈魂深處,縱然我們會偶爾生出幾許懷舊的情愫,但是科技對我們的影響已經無法摒除了。在面對這類題目時,我們一定要保有一個客觀的態度,不要偏激地批評科技,片面地歌頌自然環境。只有以科技發展為基礎,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思路。其他方面的思路也是可以的。
高考作文還觸及到了近乎“科幻”的話題
今年的天津卷作文材料,講的是一則帶有幾分科幻色彩的故事——也許將來有這么一天,我們發明了一種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無一不知,天文地理無所不曉。比如說,你在心里默念一聲“物理”,人類有史以來有關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紛紛浮現出來,比老師講的還多,比書本印的還全。你逛秦淮河時,脫口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旁邊賣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說“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慈祥地告訴你,這首詩的作者是劉禹錫。這時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小女孩搶著說,詩名《烏衣巷》,出自《全唐詩》第365卷4117頁……這將是怎樣的情形啊!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這樣的情形是否真的會出現,也不知道這樣的情形出現究竟是可喜還是可悲。這則材料讓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如果有這么一天,記憶真的可以移植,或者有了這種萬能芯片,那學習和考試也都將不復存在。學習是痛苦的,但是知識的獲取卻是快樂的。一旦人們不再需要學習,就會更早地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更早地燃燒自己的光與熱……
總之,雖然是以科技為題材的作文題目,但是它的寫作過程卻也不能缺失人文。科技與人文,永遠都是聯系在一起的。平心而論,科技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利大于弊,否則絕不會被視為“第一生產力”,也不會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要為科技獻身,為科技發展不遺余力了。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在發展科技的同時怎樣將它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使它成為促進人類文化傳承的助力;而不是因噎廢食,視科技為文化的宿敵,甚至視若洪水猛獸。從這一意義上看,我們進行這樣的思考是很有價值的。
(責編 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