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是給內心裝快樂因子,會帶出無限的世界。我常常對身邊的人說,培養一個愛好吧,終生受益”
甜而穩妥的記憶
每個人的記憶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學。
橘紅滾圓的柿子咧著嘴掛在樹上;細細的小河溝袒露在陽光下;沉甸甸的稻穗有節奏地波動著:一穗穗的高粱高傲地矗立著,像一把把勝利的火把;星星點點的螢火蟲在手心舞蹈……小時候的顏小平住在重慶的一個小城里,一到放假時節就趕往鄉下外婆家,這些田野風光是她司空見慣的。喜歡泥土的氣息,喜歡大把好空氣,喜歡白墻素瓦的利落,因而她與位于大邑縣城東南的安仁古鎮一見鐘情,預廝守余生,她成了安仁人!
與顏小平的采訪約在安仁古鎮,還未見到真人,她的周到與大氣已讓人領教三分。時髦短發,暗紋長款棉質白襯衣,黑色九分褲,休閑平底鞋,耳畔搖曳著碧綠老琉璃耳環,顏小平站在微微刺眼的陽光底下微笑,爽朗發聲:“午餐已備上,都是自家種的蔬菜,吃完再細聊。”這里是她的會客廳,取名“釣魚臺”,廳里有古鎮上淘來的民國時期的楠木柜子,宋代的茶具,清代的手繪黛玉葬花瓷勺……廳外是臨湖擺放的來自明代的木質桌,大家圍桌而坐,開始享用午餐。顏小平戴了遮陽草帽,與眾人笑談,明艷照人。女人的美本來蘊含著干個面目,而她有著可以承受純白、艷紅的美。席間,樹葉飄落碗盞,多自然的畫卷!
不愛紅裝愛武裝,少時的顏小平抱著滿滿的憧憬進入了部隊,成了一名颯爽英姿的女兵,一邊學習文化課程,一邊訓練,一待就是8年。“部隊生活比較艱苦,一開始也會哭鼻子,但如今回首,那8年對我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部隊的歷練,讓顏小平收獲了男孩子般的大氣與果敢的性格,學會了理性思考,明白了責任與擔當,養成了良好的時間觀念,而這些都是成就一個企業家必備的素質,還有最重要的是,她收獲了親如一家的戰友。“近年我們60個戰友聚會,大家還是能在兩分鐘內緊急集合,和當初一樣,許多東西不曾改變。”
那時的顏小平對浪漫派的詩人特別著迷,尤其喜歡舒婷。“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么書,她去過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么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這樣的句子,顏小平隨口都能背出。一個美麗的好讀詩的女孩,當然不乏追求者,美麗的邂逅都是詩意的引子,失去與得到都是青春的輕快小調。
快進鍵開啟,離開部隊后,顏小平在金融機構工作了多年,隨后進入建川集團,從基層做起,工作至今。從博物館籌建開始,顏小平就在安仁駐扎了下來。她強調說:“建川博物館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的‘博物館’的概念,不僅超乎想象地在國內第一次將多達30余座博物館匯集在一起,而且還進一步將各種業態的配套匯集在一起,讓這些配套設施呈現亞博物館狀態,形成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閑、收藏交流、藝術博覽、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新概念博物館,和中國百年文博旅游及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為了讓更多人感受這里的美好,集團還開發了毗鄰博物館的安仁新公館,力求重現“墻內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內佳人笑”的美好景象。
有生命的藏品
對于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首一種袖珍戲劇
“我喜歡古舊的東西,對民國時期所有物件都有偏好。”收藏是顏小平最大的愛好,文房、瓷器、旗袍、繡品都是她收藏的內容。說到這些她的心頭好,她整個人都柔軟下來,語調趨緩,仿佛進入另一個時空。“收藏是給內心裝快樂因子,會帶出無限的世界。我常常對身邊的人說,培養一個愛好吧,終生受益。”收藏帶給顏小平無以言說的驚喜,她可以一整天一個人待著,泡一壺茶,把玩一件藏品,此時的她每個細胞都散發著快樂,掉進美好幻境。“當然愛好也可以是其它的,我們要做一個‘知道分子’,而不僅僅是無趣的知識分子。”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顏小平對于筆筒的收藏從很早就開始了。“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們追尋的目標,得之不易于。偶然得了,我會高興到睡不著覺。”她的寶貝以瓷筆筒為主,分青花、五彩、粉彩、顏色釉等,瓷筆筒除了要看胎、釉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
有人說民國時期女子的美是一種微妙的締結:“淑女的貞靜”混合著西風吹拂下的“女郎的摩登”。對那個時代器物特別偏好的顏小平,收藏了民國女人孫氏的百余華服袍,衣服都是純手工制成,旗袍、大襖、馬甲、西式襯衣不一而足。夏裝清雅,冬裝雍容,件件精工縫制。那些動人心魄的美讓人恍惚,儀態萬千的衫兒透著歷史的芬芳,折射著無人知曉的愛戀。面對這些華服,顏小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它們永遠留存在懂得它們的藏家手中,而且永遠不要離散。因為在她看來,藏品是有生命、有情感,甚至有血緣關系的。
對于旗袍這種“什么都蓋住了,可是仍舊很有樣子”的稀罕物,顏小平充滿“遠觀”的喜愛。“身材保持得這么好,為什么不嘗試著旗袍呢?”“之前做過兩身,但一直沒機會穿,如今在鄉下,更是穿不著了,而且唯恐自己穿不出那個韻味兒來。”
心之所向
結束鉛華歸少作,摒除絲竹入中年
古鎮安靜得特別早,傍晚時分,顏小平會蹬著自行車去田埂上吹風,沒有工作的時候,會在湖畔的“釣魚臺”看看書,發發呆,瞅瞅湖里的魚,或是去自己的菜地拔拔蘿卜,摘摘青菜。或者只是在館內走走,看看游客,想想博物館可以改進的地方。遠離“年少春衫薄”的歲月,如今的顏小平略施粉黛,喜歡沒有品牌的素服,把人生的發條放松,有更多時間專注于自己的愛好。
“40歲以前,我都是個以事業為主心骨的所謂女強人,事實上,我不大喜歡這個標簽。”顏小平對于女強人這個稱號有些不解,她覺得一個女人把事業做得不錯,并不代表不懂得生活。年輕時候的她喜歡玩漂流、騎馬、旅行,喜歡交朋友,興致來了還會親自下廚煲湯。理性之外,她也有感性的一面,微雨的清晨會讀一首詩,寂靜的午后會想念某個朋友,與女兒鬧別扭了,會小孩子一般等著她先來“負荊請罪”。
父母健康、女兒能干,自己擁有豐盈的生活,追著時間跑的顏小平怎能不爽朗地笑,大步流星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