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外交學者》 2014年6月17日 作者:Shannon Tiezzi 編譯:辛梓
伊拉克的安全形勢正在迅速惡化,“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武裝分子宣稱對伊拉克安全部隊進行了屠殺。遜尼派激進組織已經控制了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摩蘇爾,ISIS武裝正在向巴格達南部行進。盡管當前大多數焦點都聚集在了美國對此的反應,不過其實危機盡快結束對中國也有極大的好處。
伊拉克危機是一個提醒,隨著中國的海外利益不斷擴張,它的安全擔憂也在增加。2003年,中國曾強烈譴責美國入侵伊拉克,但并沒有表明不存有以其他方式介入其中的傾向。10年過去,中國在伊拉克的利益使其更難袖手旁觀。
中國利用了伊拉克重建所提供的機會這恰恰切合了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大西洋月刊》的Matt Schiavenza聲稱中國已經“贏得了伊拉克戰爭”。
當時,分析家認為中國增長的利益有助于伊拉克穩定。美國前國務院官員David Goldwyn曾提到中國已經保證政權的連續性以利于他們的投資。而現在正是測試這一預言的時候:隨著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暴力可能使伊拉克分崩離析,北京必須決定如何回應。
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現在沒有即時危險,到目前為止,石油生產都沒有受到暴力影響,因為大多數油田在伊拉克南部,而沖突集中在北部。北部的油田集中在庫爾德地區,基本沒受到沖突的影響。暴力對中國在伊拉克的利益還不是主要威脅。
然而,不應該假設中國只關心伊拉克的石油。實際上,中國的安全憂慮和遏制恐怖組織正在增長的影響聯系越來越緊密。北京看到全球恐怖網和新疆武裝分子恐怖活動之間的聯系,因此中國支持全球的反恐運動。
不久前,中國才剛剛涉足仲裁,幫助調停南蘇丹內戰的沖突雙方,但北京不大可能在伊拉克采取類似的方法。一方面,伊拉克沖突反映了宗派之間的緊張關系,這也很大程度導致了中東問題。中國不太可能想直接介入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沖突當中。此外,新華社說,阿拉伯聯盟譴責伊拉克危機中外國干涉內政的想法,即使遭受恐怖襲擊。在決定中國如何對區域危機反應時,阿拉伯聯盟等區域組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阿拉伯聯盟處于和中國相似的位置:譴責外界影響同時呼吁“一個全面、認真的對話,以面對危及伊拉克安全、穩定和團結的威脅”。
當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區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愈發直接。伊拉克暴亂不僅挑戰了中國的石油利益,也挑戰了中國的外交政策。到什么時候中國的利益會超過它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南蘇丹危機帶來了這樣的挑戰,對北京來講,伊拉克危機更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