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宗教勢力以精神力量鼓舞著革命斗志;那么,左翼用革命烈士的鮮血澆灌了伊斯蘭革命之花?!碧峒耙晾室了固m革命的成功,一個必不可少的關鍵就是左翼。革命勝利的果實他們卻無緣分享,逐漸被排擠,甚至被取締,成為被遺忘的一代。
源于高加索
伊朗的左翼勢力最早起源于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在當地巴庫地區,伊朗籍工人占當地工人的一半以上,在國際工人運動的影響下,他們成立了第一個工會組織——正義黨。
左翼思想很快就從國外輸出到國內,尤其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伊朗的土地上工會組織遍地開花。但是想以政黨的身份參與政治則并不可能,尤其是在他們提出了“推翻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國內資產階級、封建階級的反動統治”的口號后,巴列維王朝通過《反共產主義法》,伊朗共產黨的大部分成員遭到了監禁、屠殺或者流亡的命運。
二次大戰爆發前,禮薩·汗和納粹德國較為接近,英蘇兩國通過軍事壓力等手段向伊朗施壓,國王被迫宣布遜位。這是伊朗政黨最為活躍的年代,共產黨也趁著這個機會東山再起,不過此時它的名字已經變為“人民黨”。
人民黨由地下運行的左翼人士,原伊共成員、學生、宗教人士、產業工人等組成。盡管為了更好地活躍于伊朗政壇,其弱化了共產主義政黨的身份,宣稱自己是“憲政主義政黨”,但建立在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基礎的性質沒有變化。在蘇聯和西方的利益發生糾葛之時,選擇了站在蘇聯一邊。
1944年9月,人民黨要求伊朗政府保證蘇聯在伊朗北部五個省的獨家石油開采權,1945年,人民黨一些高層同樣贊同伊朗北部阿塞拜疆和庫爾德地區的獨立。在蘇聯問題上,人民黨扮演著并不光彩的角色。
內部分化
左翼勢力此時支持了摩薩臺的民族主義政府,作為一個民族主義人士,摩薩臺推行石油國有化立場和反對帝國對伊朗的控制。國有化政策、反帝和左翼所追求的目標一致,得到了左翼勢力的公開支持,但是這樣的好景并沒能長久。
由于擔心摩薩臺的國有化政策對“自由世界”有危險,伊朗遲早會進入蘇聯的懷抱。英美國家對摩薩臺政府發動了政變,在策動前國家警察局長薩希迪之后,1953年8月19日, 國王衛隊開動4輛坦克進入市區,包圍摩薩臺住所所在大街。8月20日, 摩薩臺在家中被捕。
人民黨的領導權此時在溫和派人的手中,“為了維護統一戰線放棄武裝斗爭”是他們此時的主張。但是,他們顯然善意地估計了這群王黨人士,在抓捕摩薩臺的同盟者之后,新政府把槍口對準了人民黨,人民黨秘密軍事組織“軍事部”全面瓦解。至此,人民黨的武裝力量徹底失敗。
1963年,國王宣布實施“白色革命”,土地改革是其革命的核心,清真寺超過限量的耕地和果園交給國家,再由國家分配給農民。宗教勢力顯然在這場變革之中受到了損失,反對這場變革。國王用槍炮來應對抗議,什葉派宗教圣城庫姆發生了導致2000多人死亡的大規模流血事件。
庫姆事件的爆發使得知識分子徹底對于巴列維王朝失去信心,進一步強化了對于王朝的敵對態度。一大批青年學者向左轉,此時他們選擇了“武裝斗爭”這條道路。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圣戰組織”,他們主張馬克思主義和伊斯蘭教義相統一,提出“革命的伊斯蘭”口號,建立起社會主義的“伊斯蘭民主共和國”,經濟方面主張“以激烈的手段重新分配財富,建立集體農業,整個經濟實現國有化”。
“人民圣戰組織”用暗殺來制造統階級的心理恐怖。1972年,刺殺德黑蘭總警察長;1973年,暗殺美國軍事代表團二號人物劉易斯·豪金斯將軍;1975年,“人民圣戰組織”暗殺了2名美國軍事顧問和1名巴列維王朝的空軍軍官。
敗走伊朗
1979年2月9日至11日,“人民圣戰組織”與其他游擊隊組織和安全部隊發生全面交火,占領了軍營、警察局等重要部門,巴列維王朝走到了尾聲,“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游擊隊把巴列維王朝埋葬”。
即使在革命之中,左翼組織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但是并不等于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分享革命成果。至少對于宗教領袖霍梅尼來說,左派可以暫時合作,但本質上是對伊斯蘭和教會的一種威脅。
在伊朗,宗教勢力在革命中的實際領導地位已成定局,“沒有一個世俗的政黨有如此的動員網絡”。在革命之中,任何社會、政治和文化問題的討論都不得不在宗教語境下進行。
“傳統的伊斯蘭法就是國家法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要伊斯蘭化,宗教領袖直接掌權。”霍梅尼想像穆罕默德一樣治理國家,而左翼則在努力著“廢除婦女公共場合必須佩戴面紗”,進行“土地改革、婦女參政、新聞審查”等等方面的改善。宗教和左翼的沖突在革命勝利之后就無可避免爆發。
1979年12月,宗教勢力獨自起早的《伊斯蘭共和國憲法》生效,符合教士理念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此建立,而曾經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左翼組織,則一個個被宣布非法。
1981年6月20日,政府宣布通緝“人民圣戰組織”領袖拉賈偉和其他左翼派別領導人。1982年2月,人民黨被指責為蘇聯帝國主義充當間諜,共有1萬多名人民黨成員及其同情者遭到逮捕和折磨。至此,左翼勢力在伊朗本土境內煙消云散。
本欄目責任編輯: 朱肖晨(xiao123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