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打開俄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網站,手寫的漢字便映入眼簾,旁邊則配著它的英文翻譯“The journey of a thousand-li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一份高達4000億美元的大單,一份經歷了10年之久的合同談判,中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終于簽署了為期30年的《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從2018年起,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天然氣將通過管道向中國供氣,逐年增長到每年380億立方米。
這是份雙贏的合同嗎?中國是賺是賠?從最終定價模式來看,中國事實上做出了很大的讓步,對于俄羅斯來說,除了商業上的獲利,在政治上也拯救了陷入烏克蘭危機的普京。
戰略需求至上
5月21日,在中俄貿易史上注定需要被銘記。
一份史無前例的大訂單,一份為期30年的購氣合同,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在俄羅斯歷史上也不多見,要知道,國際通行的管道天然氣購銷合同盡管都是長期,但一般都為10-20年。
為了顯示對這份合同的重視,在上海召開的亞信峰會閉幕當天,習近平和普京共同見證了兩國簽署《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
但對于該合約簽署之后,國內媒體卻鮮少有慶祝姿態,這與其價格有莫大的關聯。
在國際天然氣市場上,亞洲天然氣價格普遍較高,現已經是北美天然氣價格的5倍,即便是歐洲,其價格也低于亞洲價格。在長達十年的中俄天然氣談判中,價格問題一直是關鍵。
俄方希望出口到中國的天然氣高于其出口到歐洲的價格(369美元/千立方米),即400美元/千立方米,而中國則希望參照中國進口中亞的天然氣價格235美元/千立方米商議。中俄雙方對于價格的差異巨大使得談判數十年依舊未能打破僵局。
經歷多方談判,中俄“世紀大單”已經簽署完成,但是對于標注價格是多少、如何標注、甚至是否標注價格,雙方都三緘其口。
但據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透露,中俄天然氣合同的價格約350美元/千立方米,這個價格是按照最終供應量每年380億立方米計算得出,但因為是逐步達到380億立方米,因此可能最后價格位于350—400美元的中間。
這一價格明顯要高于中亞天然氣價格,因此,國內有輿論認為這一價格過高,中國買家在國際天然氣交易市場上的定價權問題也被再度熱議。
不過拋開價格的因素,從中國的角度考量,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更多的是出于保證中國能源供應的考慮。正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石澤所說:“中俄簽署天然氣管道合同是雙方戰略問題,不是戰術問題。從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可持續發展來看,中國始終是能源進口國。俄羅斯是中國的‘鄰居’,天然氣運輸不需要經過第三國。兩國在能源結構領域有互補,這樣的需求不是一天兩天的,是二十年三十年的戰略需求。”
事實上,除了俄遠東地區—中國東北的“東線”之外,中俄還在商談俄西伯利亞—中國新疆的“西線”油氣管道。“東線”的簽訂有助于“西線”談判的有效進行。
中俄關系更密切的開始?
不能否認的是,烏克蘭危機是促成中俄最終簽署天然氣協議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
面對美國以及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歐洲已經在尋找替代俄羅斯能源供應的途徑以及頁巖氣的大量生產,普京都急需開拓東亞市場。也因此,除了擴大市場占有率,俄羅斯媒體也盡量將普京訪華看作是中俄走向更密切關系的開始。
在上海參加亞信峰會期間,普京還和習近平一起檢閱了海上聯合軍事演習,這一行為也被外界解讀為中俄聯合針對美日聯合軍演。
事實上,中俄的這種“親密姿態”確實引來西方陣陣猜忌。《每日電訊報》就稱,中俄天然氣協議可能影響到歐洲天然氣價格,該報援引一位歐洲能源領域專家的話說,“這是一筆大單,將改變歐盟天然氣的計價法則。”
對于中國來說,相較于俄羅斯媒體塑造的“中俄聯手”的印象,中國媒體更愿意以觀望的態度來看待俄羅斯對華政策。
首先,就中俄簽署天然氣合同本身而言,鑒于俄羅斯國內法制并不完善,歷史上無論對中國還是歐洲,其長期執行合同的效果并不理想,不久前甚至還撕毀了對烏克蘭的合約,因此,中俄30年的天然氣供應合約,中國不虧本其實已經是最好的狀況。
除此之外,中美貿易、中歐貿易均是中俄貿易的數倍,“中俄聯手遏制美國”的言論著實立論不足。
至于中俄簽署天然氣合同,鑒于中國向來有“進口天然氣財務報表虧損”的傳統,也不難理解中方接受俄羅斯更高價格的行為了。
西林根據《每日電訊報》《第一財經日報》、鳳凰網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