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自發自還債券終于開閘。
財政部5月底下發通知,經國務院批準,今年將在上海、浙江、廣東、深圳、江蘇、山東、北京、江西、寧夏、青島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地區在國務院批準的發債規模限額內,自行組織本地區政府債券發行、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的機制。
這是自2009年,中國開始嘗試地方債券以來的又一次放權。
權責統一,約等于“自主”
簡而言之,中央政府給定一個額度,每年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不夠的那部分,原本是由中央代地方發行債券,現在這部分額度由地方政府自己發行。
從2009年財政部代發代還地方政府債券,到2011年試點地區自行發債、中央代還,再到如今試點地區債券自發自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正在不斷完善。
“試點實現了一種制度突破,根據我國《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沒有特殊規定是沒有自主發債的權限的。此次試點表明以后地方政府可以制度化、常態化的發行債務。”國信證券監事會主席何誠穎撰文道,“這樣一來,地方政府增量資金來源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過于依賴土地財政的局面得到有效緩解。”
自發自還債券的期限結構也較之前有所變化,取消了3年期債券品種,增加了10年期債券品種。期限結構的變化,體現出以長期債券置換短期債券、緩解短期償債壓力的政策意圖。
央行在其日前公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風險不容忽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逐步進入還債高峰期,約37.5%的貸款在2013年至2015年內到期。有限額度的自發自還債,無疑是此一局面的有力緩解。
自發自還機制的最大變化還是地方政府權責統一。試點地區需要建立償債保障機制,統籌安排綜合財力,及時支付債券本息、發行費等資金。財政部財科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指出,此次自發自還債新政,最重要一點是發債方自己面對市場,中央只控制風險,不再提供“直接擔保”,地方政府官員必須負起責任,更科學地考慮發債的成本、收益等問題,避免盲目發債。
“地方政府自己發債、自己還債,其實已經接近自主發債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表示。之所以是“接近”,而非“等同”,是因為自主發債和“自發自還”存在差別。
首先,“自發自還”有發債規模上的限制。根據《2014年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辦法》,試點地區只能在國務院批準的限額內進行債券發行。“試點地區發行政府債券實行年度發行額管理,不能超過批準的額度發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
再者,“自發自還”有期限上的限制。比如2014年這10個省區市的債券為5年、7年和10年,結構比例也提前設置為4:3:3。“這有利于緩解地方償債壓力,優化地方債務結構。”財政部國庫司有關負責人說。
最后,“自發自還”利率定價基準上除參考市場利率外,還需參考同期限新發國債利率。在白景明看來,“自發自還”目前需要與國債利率保持一定的一致性。這在改革初期,有利于穩定利率水平,降低試點地區債務風險。
為何沒有完全放開自主發債的“閘門”?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首席金融市場分析師李劉陽認為,從穩定增長、降低地方財政成本的角度考慮,地方自發自還債券從發行主體、發行量和用途等方面仍須受到中央的約束。
信用評級是關鍵
此次試點,要求發行債券的地方政府及時披露債券基本信息、財政經濟運行及債務情況等。之前,財政部代發債券,是將多個省市債券打包發行,相當于資產池,不披露每只債券的信息。如今地方政府將作為獨立的信用評級主體,發債成本與難易與評級直接掛鉤。
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利用市場的力量,對地方舉債行為進行規范,提高發債的透明度和規范性。《辦法》之后,財政部隨即發布了《關于2014年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信用評級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試點地區的財政部門“對提供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預評級機構的公正評級”,便是為此。
但是信用評級的真正實施效果如何尚待觀察。中債資信評估公司、中誠信和大公國際等公司從去年就開始研究地方政府信用評級,然而目前的評級方法,在考核政府債務指標時,還是以審計署和財政部的債務余額統計表為基礎。趙全厚強調,評級公司必須獨立于政府統計,有一套自己的債務統計口徑和方法,否則如果都以政府數據為準,不足以體現評級的市場價值。
同時,出臺的試點辦法要求試點地區承擔債券還本付息的責任,但是,對于違約如何處理還未有明確要求。一旦出現違約風險,如何保證地方不拿公共利益做交換?因此尚需建立約束監督機制。
此外,此次試點的10個省區市,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造成發債的利率有差異,越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債的報酬率越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表示,隨著地方債券市場的完善,試點將逐步向中西部轉移,資本市場不平衡現象也將會得到矯正。
王慕樂根據財新網、中國新聞網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