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系列經濟開始放緩的信號,讓“要做一個樂觀的中國經濟學家越來越難”——2014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盡管仍高于市場普遍預測的7.3%,但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資產投資與工業增加值雙雙出現回落。
相比數字變化,經濟通過數據體現的方向變化更值得關注——中國經濟放緩已成趨勢,未來的政策方向該如何部署?
在“刺激”在中國逐漸被妖魔化,大規模全行業的經濟刺激帶來眾多非議之時,“微刺激”逐漸進入人們視野。
“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中央政府在經濟調控上權衡左右,既要平衡內部改革,又要防止投機者添亂,在繼續刺激經濟的同時,亦要避免帶來新一輪產能過剩。
“微刺激”升溫
早在2013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之時,李克強就對中國的宏觀經濟做出了判斷——中國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要發揮調結構、促改革對穩增長的積極作用。并頒布了三項政策:暫免征收小微企業營業稅和增值稅;減少出口企業負擔;籌措資金加快鐵路建設。
這個被《金融時報》解讀為“微刺激”的經濟方案,相較于往屆政府在面臨經濟下行之時,靠大規模行業刺激來刺激經濟、保就業目標,其方案針對性更強,且不容易造成產能過剩。
從會議內容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定調是處于“合理區間”,既然處于“合理區間”,自然也不需要大規模救市,但是面對經濟增速下滑,還是要“穩增長”,如何“穩增長”,就采取了“微刺激”,而主要手段是通過“調結構、促改革”,比如減稅、放權、開放國營領域給民營資本。
進入2014年,在4月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繼續推進一攬子“微刺激”舉措,包括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對出口企業,政府承諾簡化審批程序,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具體措施包括暫免出口商品法定檢驗費用,并且在原則上不再對工業制成品實行出口法檢;將創建更多融資渠道,確保國家完成雄心勃勃的鐵路發展計劃。具體措施將包括鼓勵更多私人投資者參與和發行新型債券產品。
與2013年7月25日出臺的3項微刺激政策相比,其實有兩項基本一致,包括給小微企業降低稅負,以及依靠民間資本進行鐵路建設,新增的是推出了棚戶區改造。
僅僅過了14天,4月16日李克強又推出了所謂“定向降準”的微刺激政策,即針對農業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提振低迷經濟最為強烈的信號,亦凸顯了中國政府在經濟管理方式上出現了明顯的轉變。這個“微刺激方案”盡管規模有限,但可能預示著政府將出臺更多政策以提振經濟增長。
“微刺激”與2008年中國的巨額刺激方案以應對金融危機不同,它是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力求簡政放權,收窄政府權限,讓企業有更大經營空間。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也表態,此項“微刺激”措施,希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你可以稱其為微刺激方案。它的規模相當小,但這些措施都在供應方發力,其效率會更高。”美銀美林經濟學家陸挺表示。
李克強的“微刺激”一經推出,就受到業界的認可,《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徐瑾就對這一經濟方案表達了溢美之詞:“當下國人往往聞刺激而憂、聞消費而悅,這其實是一種誤區。未來中國仍舊需要投資,但需要的是有效投資,無效和低效投資只能進一步加劇過剩。這是韓國、日本、巴西等新興國家告訴我們的經驗。”
以時間換空間
分析政府新一輪的經濟刺激方案,不難發現,“微刺激”的實施方式大多有“擠牙膏”之嫌——它的措施集中在任何可能的行業,但是僅對行業的某部分進行整改,且大都意在釋放經濟活力和追求有效投資。
在刺激內容上,不再全行業大規模刺激,而是“定向”刺激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如棚戶區改造,不僅要求中央財政資金、地方財政資金配套支持,還要求優先獲得土地供應、減免相關稅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再單一集中在路網建設上,而是加上了被稱為“城市良心”的城市管網建設和改造、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供水與排水防澇、生態園林建設以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改變長期以來單一由政府投資的模式,推進投融資體制和運營機制改革,民間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運營不僅被鼓勵,財政還要扶持,稅收還要優惠。
這樣,微刺激的優點就體現出來——為未來即將到來而又不無痛苦的經濟轉型過程做好準備,“以時間換空間”。更為重要的是,政府也明白“有為”與“無為”,“有為”意味著可以減少經濟轉型帶來的震蕩,而“無為”則意味著經濟增長潛力下降的趨勢無可避免,強行介入只能重蹈“四萬億”窠臼。
有趣的是,李克強在博鰲演講亦強調“定力”:“面對當前復雜形勢,我們既要冷靜觀察、保持定力,又要未雨綢繆、主動作為。宏觀調控要把握總量平衡,更要著眼結構優化,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控調控的政策力度,適時采取針對性強的差異化措施。”
這可以看作是對外界追問刺激政策的一個回應,大手筆刺激政策雖然可以一時激活經濟,但最終卻對于長期增長沒有裨益。
從政策觀察而言,強調掌控力,是強調短期,定力,是著眼長遠。時間回到2012年,時任中國副總理李克強亦出席了博鰲論壇并發言。在那次發言中,李克強就提出了“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這也代表未來中國追求的經濟目標,但這一目標顯然知易行難,如能真正實現,其意義不僅止于中國,也可以為亞洲和世界做出應有表率。
改革是“微刺激”的核心
當然,也不難看出“微刺激”的核心事實上是改革。
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和運營機制改革、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擴大“營改增”試點等措施,既是對經濟下行做出的經濟調整方案,但亦是改革舉措,這將極大地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事實上,在平衡增長與改革的關系時,經濟學家左小蕾就直言:“戰略機遇期核心就是需要將經濟結構調整到合理水平,使得經濟未來會有一個持續發展的可能,這個時期不是去追求高增長。”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汪濤也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到:“過去兩個月內,除了逐步加大‘微刺激’力度之外,改革的推進速度也并未放緩。”
當然,“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實促改革的宏觀經濟基礎,在于為改革贏得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對改革來說,經濟增速過快或過慢同樣具有風險。
從美國的“里根經濟學”到日本的“安倍經濟學”,在嘗試推動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的定向刺激措施都不可或缺。例如,美國總統里根在任期間雖然執行貨幣緊縮政策,但軍費開支暴增、政府赤字高漲;而安倍經濟學在強調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大規模放松了貨幣政策。究其原因,在于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有賴于一個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中國新一屆政府的新一輪經濟政策恰好吸取了這樣的經驗,在實施定向刺激時,避免了之前的“強刺激”。正如麥格理證券的研究報告所說:“以往中國政策制定者傾向于在阻止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問題上做得過少,而在隨后‘救火’時又傾向于做得過多,而新一屆政府領導人則吸取了這種經驗教訓。”
張子夏根據《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華夏時報》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