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悲秋傷春的同時總不忘憐憫草木,對應這樣的舞文弄墨,苔青植物工作室的陸宇星曾在博客里寫過一句有趣的話:“(植物)根本是悠然篤定的,做夢都決不會做惡夢。除非是被野豬拱了,它們大概一整個冬天都安安穩穩呆在果莢里,做著夏天的夢”。
盆栽和陪伴
陸宇星曾養過那種在玻璃罩里的苔蘚,隨著對苔蘚習性的熟識,越來越覺得這種方式根本不符合苔蘚的生長邏輯,于是就此罷手。現在,她主要的心思用在盆栽上,在其中的小環境中試著養養苔蘚。苔蘚的孢子自然隨風飄散,于是她那間幽靜小院的青磚地上總會得來全不費工夫地出現一些不同品種的苔蘚。
她將苔蘚作為盆栽的附屬品來養殖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為苔蘚營造出適合它們習性的小環境,盆栽植物成為苔蘚的庇護傘,可以為它們遮風擋光。因此,盆栽植物和苔蘚之間互相依存,即便對盆栽植物進行的修剪枝葉,也會帶來苔蘚生存小環境的改變。就像在自然環境中,大樹之下并且有落葉覆蓋的地面是苔蘚生長比較容易的區域,這樣沒有突然的強光照射,還能保持空氣濕度。她發現,只要空氣稍微干燥一些,苔蘚就會自動休眠,甚至一天之中能夠出現幾次這樣的休眠。
她對苔球的培養也摸索出一套心經,比如要挑選幾種比較容易養殖的苔蘚,底部要保持適當的濕度,球中心的植物選擇與苔蘚習性接近的養。即便如此,由于苔球的底部一直泡在水中,一般很難形成均勻的綠色。院子中有個苔球中間伸展著一株細致的文竹,周圍包裹著茸茸的青翠苔蘚,斜刺里竟還伸出一顆清新的蕨類來,一切在渾然不覺間模仿著自然,同時營造出適于彼此生長的一個小生態來。鮮切花新鮮一陣就敗了,陸宇星覺得送人植物最好送盆栽,因為擁有的人要用心去養、去了解、熟悉它的習性,那個過程帶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人,退出了主宰者的自滿意識,平心靜氣地體會感悟自然的呼吸與生命,學習順應在彼此的關系中變得柔軟與平衡。
給植物捏個好看的窩
她儼然成為一個種植專家的同時,順帶就發展出另一樣興趣和手藝——做陶燒陶。初衷是因為覺得市面上能買到的器皿實在和漂亮的植物不搭,同時把植物都帶丑了,于是想自己做些和每棵植物相配的花盆。同樣抱著順其自然淡然淡定的態度,她不拉坯,就是對著一塊陶土捏捏拍拍,造型追求古樸,頗有日系風格,簡潔而不流于俗套。
同時,她也非常樂意順應植物的天然性情。人在花盆里栽培植物就是一個將植物帶出自然生長環境的行為,因此對植物的天性來說怎樣都有些突兀,因此,種植一棵盆栽植物最好的狀態就是接近它在土壤中生長的狀態,為了不造成“違和感”,即便她心目中覺得某種花盆形狀更好看,也最終會遷就這種來自植物自身的訴求進行適應性改變。譬如,有的植物種在小盆里好看,但是如果植物的根部比較大,那就必須滿足植物的需求,把它安置在大盆里。反過來倒是可以的。這些造型古樸的器皿隨著土質不同而各具特色,含鐵量多的陶土就會偏紅色一些。這樣的炭燒被稱為素燒,因為不用上釉,得到的色彩變幻多端,出人意料,全賴土質特性、木炭種類、溫度變化和燒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