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協同創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是政府、高校和企業等主體共同合作、共同培養的一種教育模式,是未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分析傳統研究生教育的弊端,提出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現實選擇,論述如何從制度層面來保障協同創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并且能夠準確把握協同培養研究生的方向,不斷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協同創新 研究生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22-02
1 協同創新的出現促進了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在這些成績的背后,研究生教育的傳統觀念與模式已逐漸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觀念上,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研究生教育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技能、重科研輕教學、重分數輕素質的現象。[1]在課程設置上,當前的研究生課程體系不夠合理,趨于本科化,特別是碩士研究生階段,其課程內容和課程機構與本科階段基本無異,注重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缺少學科前沿性知識的介紹;必修課所占比重較大,選修課的選擇余地相對較小,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培養自身的研究興趣。在教學方法上,仍然以講授和灌輸為主,很多學校在研究生教育階段依然存在“大班課”的情形,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缺少討論性和啟發性的方式。在導師隊伍建設上,由于現在高校研究生導師很多都是“雙肩挑”型,既要擔任學校的行政職務,又要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勢必會因為行政事務的繁忙而缺少充足的時間對研究生進行指導。不難看出,我國當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為困擾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發展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研究生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協同創新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國家實施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之一,其最終的落腳點要體現在創新人才培養上。而研究生教育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其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教育,創新人才所具備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需要到實際的創新活動中去獲取。協同創新就是建立在協同合作基礎上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創新活動,它的適時出現對于促進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2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現實選擇:協同合作培養
2.1 轉變教育理念,樹立研究生教育多元主體觀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動中應堅守的原則、信念和追求的理想,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證。[2]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轉變教育理念。一方面,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要獨立于社會,獨立于政府,培養研究生的主體只有大學,研究生的教育要局限在象牙塔內,不能跨出大學的圍墻。這種片面的認識觀導致我國研究生教育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對于這種阻礙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傳統觀念要堅決予以摒棄;另一方面,創新教育理念,樹立研究生教育多元主體觀。研究生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培養主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每個培養主體在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所起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同的。因此,研究生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同合作的創新過程,僅僅依靠某一個主體是不可能完成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上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認清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的規律和特點,樹立研究生教育的多元主體觀。
2.2 依托“2011協同創新中心”,完善研究生實踐課程體系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2011協同創新中心”首批名單,這些協同創新中心的建立不僅是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重要載體,而且還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基地。我國傳統的研究生培養局限于高校內部,注重基礎理論的灌輸,缺少必要的實踐指導,培養出來的人才眼高手低,實踐能力較差,不符合企業和社會的需求。所以,在協同創新的背景下,必須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協同創新中心為基地,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建立適合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律的課程體系。可以適當減少必修課程,增加具有一定前沿性的選修課程,在充分考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興趣的同時開闊研究生的視野;邀請企業優秀專家或管理人員來學校開設講座、舉辦研討會、積極為學生創設科研實踐條件。[3]另外,高校還可以聯合企業或協同創新中心,根據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共同開發一些課程,并將其納入研究生核心課程體系,突出課程建設的多元性與實踐性。
2.3 實行“雙導師”制,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在協同創新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不僅僅是高校的責任,企業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相對而言,由于企業的優秀人才基本不參與研究生的培養,企業在導師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當前高校導師隊伍建設跟不上研究生教育規模發展速度的情況下,聘請企業優秀人才擔任研究生兼職導師、參與研究生培養工作,對緩解導師隊伍建設壓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外,引進企業優秀人才,實行“雙導師”制也是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常用方式。這種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在學校有一個學術導師,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在企業有一個實踐導師,學習專業技能和培養實踐操作能力。這種“雙導師”制可以實現跨學科、跨單位研究生培養資源的共享,擴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增強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4]但在“雙導師”制實行的過程中要明確學術導師和實踐導師在培養研究生中的責任邊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培育出社會所需要的拔尖創新研究型人才。
3 制度建設是協同創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保障
3.1 政策扶持是基礎
政策扶持首先要體現在制訂法律法規上,法律法規的健全將從根本上保證研究生協同培養過程的規范性。政府通過制訂相關法律法規,使高校和企業通過契約的方式建立協同合作培養研究生機制,這種契約的法律約束使雙方的協作關系能夠長久穩定的保持下去,既保證了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也保證了企業在協同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真正實現研究生培養的“有法可依”。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實施研究生教育以來,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法治道路,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關于授予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博士學位的規定》《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專業目錄》等。2011年,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中提到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2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又聯合頒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為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出了重要貢獻,確保了研究生的協同培養處于一個適宜的法制環境,使協同培養研究生的整個過程都處在法律的監管之下。
3.2 經費管理是重點
對于協同創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除了要在法律政策方面給予支持以外,科學、合理的經費管理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建立科學的研究生教育經費投入體系,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如建立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制度,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崗位津貼資助力度,建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制度,完善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等。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經費籌措渠道。在經費籌措方面,政府除了直接投入以外,還要利用自身的政策優勢,進一步加大對研究生教育的間接投入力度,如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參與協同培養研究生的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對研究生教育進行投資,與此同時,政府還可以鼓勵高校進行社會服務、自主籌資等方式籌措研究生培養經費,調整經費投入結構,建立多元化的經費投入機制,使之有利于研究培養經費的多樣性和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最后,要公平、效率的分配研究生教育經費。伯頓·克拉克認為:“無論是關心教育的現代公眾的期望,還是政府官員的興趣,或是高等教育領域中的科研工作者的態度,都離不開三個基本的價值體系。我們可以把第一個體系確定為正義,把第二個確定為能力,把第三個確定為自由?!盵5]正義與公平密切相關,能力與效率緊密相連。對于研究生教育經費的分配,要本著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
3.3 制度創新是關鍵
一個國家研究生教育體系完整、結構合理、體制健全、機制靈活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制度創新對建構多樣又統一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形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研究生教育培養體制、完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機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完善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制度,提高研究生的聯合培養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載體,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制度建設應在遵循“協同、共享、提高、創新”原則的基礎上,利用政府的政策導向,通過創新資源的匯聚,突破各創新主體間的合作壁壘,實現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制度是協同創新背景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條件和堅實后盾。“2011協同創新中心”作為教育部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重要載體,它對于研究生培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二,健全利益分配制度,找準協同培養各方的利益結合點。利益是協同創新過程中各主體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它們進行合作的前提。一切經濟活動的本質就是追求一定的經濟利益。培養人才就是高校和企業之間進行合作的重要利益結合點,應當以效益為紐帶,把大學的教育規律與企業的生產規律有機結合起來。[6]因此,在進行利益分配時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既不能由于高校和企業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不同而有失公平,也不能由于它們自身的價值取向不同而有失公正。通過構建一種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整合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利益訴求,協調他們之間的利益分歧,找準他們之間的利益結合點,推動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參考文獻
[1]謝桂華,許放.研究生教育與國家創新體系[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15.
[2]劉鴻.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159.
[3]肖國芳.產學研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63.
[4]劉娟.國外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28).
[5]伯頓·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統[M].王承緒,等,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272.
[6]陳浩,王學川,等.經驗與創新:“政產學”協同培養人才機制研究[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