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課程資源共享問題的分析,指出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開展課程資源共享有利于共同加深對于軍事需求的理解,提高培養效益;提出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培養在共享方面可以采取分段培養的策略,并對共享模式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軍隊院校 工科研究生 資源共享 學分互認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46-02
進入21世紀以來,軍隊主管部門在人才培養方面開展了系列探索,2001年開始,依托地方高校培養國防生(目前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的主要來源之一),2000年以來,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還專門向地方名牌高校輸送國防基金支持的工科研究生。這些舉措都是在總部政策引導下,軍隊借助地方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反思一下,我們會感覺到,處于軍隊這個特殊領域的所有院校,如果開展資源共享,聚力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學科建設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必將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1 軍隊工科研究生培養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形勢
1.1 主要問題
需求不聚焦、工科研究生培養領域受限制。軍隊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使得軍隊院校不可避免地帶上了特殊性。
工科研究生培養資源不聚合。因職業需求所限,軍隊院校規模較小。同時,地域比較分散,主管部門也不統一。相對分散的建設投入,導致本來規模不大的院校,資源不能聚力發揮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工科研究生培養除參考主管部門的文件要求、滿足軍隊建設需求以外,主要是遵循國家規定的研究生培養要求和工科研究生培養規律。同時,由于各個院校教育資源尤其是課程資源的各自單獨建設,也導致經費投入、資源使用效益降低。因此,有必要在軍隊院校間開展工科研究生課程資源與學分互認工作,加強協作,提高效益。
1.2 面臨的形勢
《2020年前軍隊院校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依托全軍軍事訓練信息網鏈接各院校優質教育資源,實施軍隊現代遠程教育計劃;建立區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資源,統籌技術保障力量,拓展資源共享領域,推行集約化保障。
“課程資源共享”是指院校之間對部分課程相關內容及資源開展共建、合作、共享等活動,導師和研究生可以共享建設成果;“學分互認”是共享結果的衡量方式之一。
2 工科研究生資源共享的理念、層次與策略分析
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課程資源共享和學分互認,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關于課程資源共享的理念問題,要共享,理念必須統一;二是課程資源共享的層次問題,要解決總裝院校間哪些內容可以共享和互認的問題;三是共享和互認的策略問題,如何推進共享與互認。
2.1 課程資源共享的理念
要資源共享,思想理念必須統一。要順利實現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課程資源共享,至少必須具備以下最基本的理念。
(1)一定程度的開放教育。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教育開放主要可分為三個層次:院校內部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開放、院校與院校之間的開放、院校與部隊等用人單位的開放。前兩個層次的開放可稱之為內部的開放,是第三層次(外部開放)的基礎。
(2)合作與共贏。軍隊工科院校各有其學科優勢、課程特色、資源配備,院校之間存在著“比較優勢”,因此,院校間的合作就有存在的必要與可能,院校的工科研究生培養可以充分利用富余資源、優質資源,院校間形成一個“研究生教育共同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達成共生共贏的目的。
(3)以研究生學員為本。以研究生學員為本不但是學員的需要,也是院校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以學員為本,充分利用相關院校的優越條件,開展交流和合作,最大限度地促進學員的充分全面發展,是以學員為本的具體表現。
2.2 課程資源共享的層次
課程資源共享內容看上去簡單,實際上內涵非常豐富,內容、形式也多種多樣課程資源共享是有層次之分的,它們之間可以根據共享的深度劃分為開放—合作—共建的邏輯層次。
(1)課程資源開放。①課程的開放。一是課程內容面向其他院校研究生學員的開放。二是面向其他院校研究生導師及任課教員的開放。②專業的開放。相關院校可選取特色學科專業作為開放的試點,相同專業的研究生學員可以在軍隊院校中選取優勢資源來學習,接受其他院校研究生學員修讀。③實驗室和實踐基地開放。各院校提出可以開放的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名稱、內容、時間、時長,由有需要的院校自行選擇,包括實驗室、院校內外實習基地等。④圖書資料的開放。院校都建有各自的圖書館,可以相互間開放圖書館,使各院校都能享受到最優秀的圖書資料。
(2)課程資源合作。課程資源合作是指各院校在資源開放的基礎上進行的有關教學合作事宜。主要可開展以下合作:①課程(教學)管理合作可以開展教學管理人員的培養、培訓合作,如接受其他院校教學管理人員掛職鍛煉,合作進行教學和管理人員的教育理論培訓、多媒體教學能力培訓、學科專業進修培訓、管理理論和技能培訓等。②人才培養中有關課程資源的合作院校間相同學科專業采取聯合制訂研究生培養方案、互相開設課程、互相聘任教師、共同組織實踐等方式培養工科研究生,共同完成一個專業人才培養任務。③課程改革中的合作合作進行公共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專業之間進行課程改革合作;與其他院校合作完成課程改革項目的研究與實踐,共同申報軍隊級、省(部)級、國家級優質課成果等。
(3)課程資源共建。院校之間的共建是進一步打破一校擁有資源的封閉思想,院校之間共同建設課程資源,建設成果歸共建院校共同擁有、使用。課程資源共建的范圍很廣,例如,共同進行課程建設,尤其是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的建設;進行教材建設,各院校教師共同編寫教材;院校之間共建公共課教學資源庫、專業教學資源庫、多媒體教學課件,等等。
2.3 程資源共享實施策略
具備了必要的理念、明確了教學資源共享的層次,還需要探討一下實施策略。
(1)范圍界定。軍隊院校間工科研究生課程資源共享與學分互認,應當區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兩類。由于軍隊院校研究生管理方面的限制,對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只能在提倡選修的政策指引下,由學員進行短期的課程資源互選共享或者通過網絡進行共享;而對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互選課程共享,最終實現學分互認。
(2)主管部門協調。由于各院校在行政管理、辦學水平、利益訴求、思想認識等方面略有差異,要實行課程資源共享,由總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非常重要。要建立相應機制,協調院校的利益,及時討論解決課程資源共享中存在的問題。
(3)學分運行。學分制是當前世界各國比較普遍實行的教學運行機制,它以學分作為計算學員學習量的單位,方便學生轉學、各學校之間的學分換算、課程學分的互認等。
3 工科研究生課程資源共享相關模式分析
從共享和互認的層次來區分,工科研究生課程資源共享和學分互認的模式可以分為開放模式、合作模式、共建模式。鑒于軍隊院校的特殊性,從管理的角度還可以分為計劃模式和需求引導模式。本節對五種模式進行分析。
3.1 按共享層次區分
從共享與互認理念的視角,可以分為遞進式的三種模式:開放模式,合作模式、共建模式。開放模式主要基于現有的課程資源,出臺相應制度,在校際相互開放,達成共享與互認;合作模式是要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合作;共建模式是要進一步拓展與課程資源共享相關的內容,提高共享與互認的層次與效益。
(1)開放模式。開放模式中,主要包括課程的開放、與課程相關的專業開放、實驗室圖書館等場地開放。這種模式是基于現有的資源,以一定的規范或制度為牽引,對課程、與課程相關的專業進行開放共享,相關專業條件好的院校還可以開展實驗室、實驗基地開放,圖書館也可以相互開放共享。
(2)合作模式。與開放模式相比較,合作模式是更進一步的課程資源共享互認模式,主要有課程管理合作、(不同院校間)研究生分段培養合作、課程改革合作。合作的結果,不僅僅能夠豐富共享與互認的形式和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共享課程資源本身的水平,促進相關專業乃至學科水平的提升。
(3)共建模式。共建模式是課程資源共享與學分互認的最高理念。院校之間共同建設課程資源,建設成果實施共享,將極大豐富和拓展共享的內容。共建的主要內容可以包括共同進行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公共課教學資源庫、專業教學資源庫、多媒體教學課件等等。
3.2 按管理角度區分
從管理的角度分為計劃式和需求引導式兩種模式。假定這兩種模式的適用基礎是全日制統招研究生和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及同等學歷研究生(實際上,從管理的角度而言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間的模式可以通用)。
(1)計劃模式。主要適用于全日制研究生培養過程。先由總裝主管部門梳理各院校優質的研究生課程資源,并主導院校進一步理解明確用人單位對研究生的需求情況,院校依據需求對相關學科方向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完善,共享部分優質課程資源。總裝主管部門可依據實際情況出臺相應規定,修得相應學分,院校間互認培養結果,共同達成培養目標。(2)需求引導模式。目前主要適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包含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同等學力研究生)培養過程,也是建立在計劃模式基礎上的一種械。近年來,由于在培養目標、課程內容設置方面的實踐性應用性較為突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越來越被各院校所重視,用人單位也有較大的需求,專業研究生學員可以在本單位通過共享資源平臺跨學科、跨校選擇共享課程資源,修滿相應的學分,互認后申請學位。
圍繞上述兩種模式,需要相應的規范、標準以及院校間超越于課程資源本身的協作與共建。因此,最終要達成高質量的共享,還需要諸多保障條件與協作、協調事宜。
4 結語
在軍隊院校之間,通過開放、合作、共建等模式開展工科研究生課程資源共享,可以進一步促進院校間的溝通交流,提高資源使用效益,拓展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的研究領域,促進院校間關于軍事需求的共同理解,準確定位新形勢下工科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共同提高軍隊院校工科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黃蘇飛.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創新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45-149.
[2]王寧.精英與研究型大學[M].河南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126-129.
[3]劉曉強.學科建設:元視角的考察[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