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學英國文學教學中如何處理文學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如何講解文學作品中的社會背景,如何在講解文學作品時傳遞出獨特的英國文化,是每一個英語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從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標有所改變;英文文化因素兩個方面解讀如何在大學英國文學教學中傳遞西方文化。
關鍵詞:大學 英國文學教學 文化傳遞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68-02
1 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標有所改變
1.1 編輯以英國文化傳遞為主的英國文學教材
這種教材應該以重大的歷史文化事件、西方文學史發展歷程為核心內容,以經典文學名著為載體,它和傳統模式下的教材有所區別。(1)“史”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史,特指包含著豐富文化信息的文學史,最重要的是要重構文學史,在對文學史進行選材時要注重文化信息的含量,在文化傳遞過程中的分量,以及對主流文化理念的影響等各方面因素,不能僅僅依照通常所說的政治、藝術等標準。例如:“Great charter”(大憲章),“Wilkes event”(威爾克斯事件),“labor movement”(勞工運動),“parliamentary reform”(議會改革),“Fabian”(費邊主義)等,就應作為英國文化理念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進行介紹。(2)閱讀盡管是通俗的“選讀”,但是確定文學作品的標準不在局限于作品的思想價值、藝術價值等,必須按照新的標準選擇[1]。以“Daniel Defoe的《Robinson Crusoe》《魯濱遜漂流記》”為例,雖然這本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但是從表達西方殖民文化角度分析“《The captain singh》《辛格頓船長》”這部小說更能揭示早期西方殖民者的雙面性。(3)從文化信息含量角度看,要重視原來被文學家忽視的邊緣性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被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冷淡,甚至排斥,但是其中也包含著特定歷史時代某一個社會階層的文化信息,對這些作品進行研究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豐富英國文化的多元性、廣泛性。比如:研究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The master of Barron》等不太知名的文學作品[2]。
1.2 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整
在英國文學教學過程中,既要把文化研究的內容穿插在教學活動中,又要重視歷史文化的傳遞,關于文學史的介紹和學習應該從次要地位上升到和文本閱讀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導學生從哲學、政治學以及心理學、歷史學的角度去分析文學作品,不再緊緊局限于文學文本本身,特別是要把英國文學作品中文化信息的解讀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同時,教學方式也必須從一般的介紹、解讀以及討論的方式轉換成以影片觀看、主題討論依舊網上交流等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把文本的解讀、語言的欣賞、藝術審美提高到和文化闡釋、文化傳遞、文化比較的高度[3]。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Margaret Mitchell的《Gone with the wind》這部文學作品時,可以淡化其中的愛情故事情節,把課堂的重點放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社會、經濟的變化,透過對社會現實的分析,讓學生中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
1.3 成立和教學目標相匹配的評價標準
首先,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立一系列相關的練習題,用于檢測或者鞏固教學效果。這些習題要緊緊地圍繞著教學目標,以英國文化信息的解碼和傳遞為主要內容,把教和學兩方面的關注點引入文學的整體。其次,是對教學評價標準方面盡量細化,把文化傳遞落實到對知名英國作家的創作實踐研究中,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建立和英國文化相關的討論網站,縮減教和學之間的距離,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英國文學作品中常常用Don juan(唐璜)來比喻社會生活中的風流浪子;用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和朱麗葉)比喻戀人,用Shangri—La(香格里拉)來比喻中國古人所謂的世外桃源。學生在閱讀英國文學作品時,如果在其它文學作品中讀到了莎士比亞悲劇中“Macbeth”麥克白司這個人名,僅僅把它當作一個人名去理解,就很不容易讀懂那部文學作品的真正意義,其實“Macbeth”這個詞已經成為野心家的代名詞,所以多了解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英國文化涵義。
2 認真研究英文文化因素
2.1 注重自然地理環境因素
眾所周知,自然地理條件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礎。所以人們在進行生活、生產活動時,不可能不帶上這一物質基礎的烙印。同樣,如果不了解英國這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情況,在進行英國文學教學中勢必會影響到會英國文化的理解。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航海業一直遙遙領先于世界其它國家,所以這個國家具有豐厚的海洋文明,這和中國的大陸文明有所不同。比如,花錢奢侈、揮霍無度,翻譯成英文就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如果用中文的一個四字成語表達這一意思,可用“揮金如土”。顯然世代生活在陸地上的亞洲人,習慣用土地來表達生活中的社會現象;而生活在海洋上的歐洲人,習慣用水或者船只表達他們的思想。比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意思是“設法保住地位”,而To rest on one’s oars意思是“暫時歇一歇”;All at sea意思是“不知所措、茫然”等,在英國文學作品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此外,由于中國深處內陸,屬于大陸性氣候,所以人們習慣用“驕陽似火、烈日炎炎”等詞語表達夏天的炎熱,而英國四面環海,屬于海洋性氣候,夏天是英國人最溫馨舒適的季節。故英國詩人、作家們都喜歡把夏天比作世間可愛、美好的事物。比如,在莎士比亞的14行詩中就有“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在這句詩中,莎翁把夏天比作愛人。因此,在英國文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多為學生講解有關英國這個國家自然地理條件方面的內容,更好地進行本土文化傳遞。
2.2 注重民族、國家歷史因素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必定有輝煌的或者是悲壯的歷史,這也是它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沉淀在文化中,不同的歷史展現出不同的文化風格,這就讓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非常有必要研究英國這個國家的歷史,以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英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個國家的King與Queen都會受到公民的尊敬,而Buckingham Palace(白金漢宮)更是權勢的象征。在英國歷史中,英國和荷蘭這兩個國家曾經發生過四次規模比較大的戰爭,由此兩國結下了深深的怨恨,因此在英語詞匯中出現了一些惡意貶低荷蘭人的詞語。比如:in Dutch意思是“處在困境中”,talk Dutch意思是“讓人一頭霧水”,而talk to someone like a Dutch uncle意思時“要狠狠地教訓某個人”。其次,從中國和英國兩個國家的貿易情況來看,最初兩國進行交易的主要商品是“茶葉和瓷器”,而英文中的“Tea”這個單詞最早來自中國福建省的方言,現今英語中的專屬名詞“Afternoon Tea”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出現的,現代“下午茶”已經成為英國文化中的一部分。再比如,英文中的“china blue”與“china cup”分別是“青瓷色”和“茶碗”的意思,不能翻譯成中國藍或者中國杯子,這顯然和歷史上中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之間進行密切的瓷器貿易相關。因此,英語教師在講解相關文學作品時,一定要深入研究那個時期的歷史,吃透其中蘊含的文化,領悟其中的寓意,才能恰當地進行文化的傳遞。
2.3 注重神話、宗教因素
因為神話與宗教是伴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而形成的,在每個國家發展早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的已經深深植根于這個民族的血液之中,世代相傳。在西方發達國家,古希臘羅馬的神話以及圣經是英國文化的源頭,尤其是在英國,人們大多信奉天主教或者基督教,這些宗教文化是其文化的精髓。故古希臘羅馬的神話以及圣經中很多傳說、人物、用語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用語,也因此成為英語文化中的核心部分。現今在英國文學作品中常常會用到這些詞語,并且不會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如果學生不了解詞語背后蘊含的文化,就很難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比如,Achilles’ heel這個詞語常常用來比喻一個人致命的弱點;而Athena的意思是智慧女神;Trinity是指三位一體,原來意思是圣父、圣子以及圣靈,意思是上帝;而Victoria意思是勝利女神;Satan意思是魔鬼;Noah’s Ark原來意思是諾亞方舟,用在文學作品中,常常喻指“避難場所”。
隨著我國不斷加深對外開放的深度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神話人物、以及一些很經典的傳說逐漸被我國人所了解,并直接運用在生活中各個領域。比如:doomsday被中國人譯為“世界末日”,人們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時,常常會說世界末日來了等等;而Pandorg’s Box意思為潘多拉的盒子,原來是指古希臘一首經典的神話故事,傳說潘多拉是主神宙斯創造的第一個女人,造這個女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報復人類。宙斯令智慧女神雅典娜教潘多拉織布,讓她看起來更加艷麗迷人,讓赫拉給予她自信和自尊,讓Hermes教她語言,但是宙斯在這個美麗的外表后面注入了惡毒的禍水,當造好這個女人以后,各位神幫她穿好衣服,配戴上美麗的項鏈,讓她如同新娘子一般美麗,給她取名“潘多拉”,并讓她帶著一個盒子來到人間,這個盒子里面裝滿了災難、禍患,世間一切病毒罪惡都在其中,只要平潘多拉打開盒子,這些災難就會逃出來,讓人類日日夜夜不得安寧。這就是Pandorg’s Box的寓意。現代音樂界信樂團專門出了一首歌就叫《潘多拉的盒子》。可見外國神話故事已經在我國流傳開來。因此,在教授學生英國文學時,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講一些英國的神話、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識,以加深學生對英國文化的理解。
3 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在英國文學教學過程中很好地進行文化傳遞,必須把握住英國文學與英國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素養。同時,不管是在教材內容、教學手段,還是在教學目標方面,都要進行一定的改變,構建新的英國文學教學模式,這都需要英國文學教學人員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張平功.文化研究語境中的英國文學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03(6):111-115.
[3]Jonathan culler.Literary theory Li Pingyi[M].Shenyang: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l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