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的貫徹需要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自編講義完善相關雙語教材的缺失,采取互動性更強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雙語教學活動,以及改革傳統考核方法以給予學生表現更全面綜合地評價。
關鍵詞:外國文學 雙語教學 教學方法 學生中心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70-02
2001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綱要》中明確提出在高等學校推進雙語教學的規劃和要求,自此,不少高校的外國文學課程采取了中英雙語教學模式[1]。然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受教師、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外國文學雙語教材缺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雙語教學很難真正得以落實與貫徹。隨著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應以學生的實際水平與現實條件為基礎,來設計教學方案,安排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以真正實現雙語教學的要求與目標。
1 自編講義完善“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內容
目前外國文學課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鄭克魯主編的《外國文學史》與朱維之等主編的《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以文學史的形式對外國文學(主要是西方文學)各個歷史時期重要作家作品,文學現象與文藝思潮進行介紹與分析。此類教材均為全中文,無法適應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的需要。而由于國外幾乎沒有與我國高校“外國文學”直接對應的課程,因此,也很難找到一本英文版本的《外國文學史》。在此客觀條件下,外國文學課程的老師有必要通過自編講義的方式來彌補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材的缺失。自編講義的內容既要以現有的外國文學教材為基礎,又要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英文水平。
一是文學術語與專有名詞的英文表達。外國文學課程中涉及到多種文學體裁與文藝思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標注這些術語的英文形式,以及提供英文定義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與把握其內涵與外延。如神話(myth)、史詩(epic)、文藝復興(renaissance)、浪漫主義(romanticism)等。此外,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名,甚至作品中人物的名字,由于其名字本身已經具備了某種象征意義或文化內涵,也應當補充其英文表達方式,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學作品及文化。希臘神話中重要的神祗的名字,如太陽神阿波羅(Apolo);具有了某種文化內涵的名字,如代表了俄狄浦斯情結的俄狄浦斯(Odepius),代表了自戀的納西斯(Narcissus);已經成為英語語言文化具有約定俗成意義的專有名詞,如替罪羊(scap
egoat)、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等。
二是作品原文或作品的英文版本。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的一大教學目標就是希望學生通過閱讀作品原文來更深入地感受與理解外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翻譯被視作一種再創作,學生將翻譯的文本與原文進行比較性閱讀,不僅能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同時也能更深入地體會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性。作品英文版本的選擇應以文學史為線索,以教學重點為導向,并兼顧學生實際英文水平。如古代文學部分,英文版本的希臘神話故事、圣經故事,伊索寓言等;文藝復興部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與戲劇作品原文節選;19世紀部分,浪漫主義詩歌、哈代的作品等;20世紀部分,象征主義詩歌、表現主義代表作品與荒誕派戲劇節選等。由于教學時間有限,一些篇幅較長的作品,教師可以通過課外作業的方式要求學生閱讀。
三是英文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更高一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英文(口頭與文字)對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進行賞析與評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補充一些地道的英文文學評論,來豐富學生的語匯與表達方式,以及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更好地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學評論家的評論角度與思維方式。
2 配合雙語教學,改進教學方式
教學不是簡單的師→生的過程,而是包含了師→生、生→師,以及學生之間三重向度。要真正實現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的要求與目標,教師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加以改進,“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雙語教學中來。
2.1 講故事
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的重點主要是敘事文學作品,以神話、史詩、戲劇,小說為主。對敘事文學作品進行介紹時,老師可以發揮雙語教學的優勢,配合原文節選片段,用英語來講故事,如希臘神話與圣經故事的講解就可以用英語來加以表達。講故事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或配合圖片與視頻,使其更加形象生動;或交由學生在課堂上以故事會的形式進行演繹;或將故事講述與表演相結合。用英語來講故事,既能促使學生養成閱讀作品原文的習慣,并運用英語來進行表述與自我表達,使雙語教學真正得以貫徹,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2 詩歌朗誦會
外國文學課程中也涉及到不少詩歌作品,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與象征主義詩歌等。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與體會英文詩歌的節奏與韻律,可以有針對性地舉行英文詩歌朗誦會。如在講解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時,可以選擇一些代表詩人的作品,如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等的詩作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調動自己的藝術直覺,在課堂上進行朗誦與賞析。學生在進行演繹時,可配合PPT、音頻與視頻,讓整個課堂沉浸在英文詩歌獨特的藝術氛圍中。
2.3 角色扮演
西方戲劇是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的一大重點,如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戲劇、荒誕派戲劇等。對戲劇作品進行講解時,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最直觀地去感受與品味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以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為例,教師可以選擇莎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喜劇部分的《威尼斯商人》、悲劇部分的《哈姆雷特》《麥克白》,將英文劇本提前提供給學生,學生課外精心準備后,在課堂上進行英文戲劇表演。學生可以選擇以旁白配合表演的形式演繹整個劇本,也可以在對故事情節進行完整交待的基礎上選擇片段進行演繹,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原著進行部分改編。表演結束后,教師應引導表演者闡述其對劇本情節、人物、主題等的理解,并與觀眾進行探討,以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
角色扮演不僅能使學生自發閱讀原汁原味的英文戲劇作品,并對作品及相關創作背景、創作特點進行拓展閱讀,還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藝術感受力和英語表達能力,讓雙語教學在生動、形象、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真正得以貫徹與推行。
2.4 英語時間
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雙語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專門的“英語時間”,在這一時間段內,學生與老師必須用英語進行交流。“英語時間”可持續5~10分鐘,在此期間,師生可以就講過的內容進行提問與討論,還可以對作品進行一句話評論等。“英語時間”的設置有助于強化雙語教學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傳統的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考核方式客觀上會產生兩大負面效應:一是平時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勇于表達自我的學生,其表現沒有獲得足夠的肯定,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二是會助長平時不努力,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不良風氣。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的核心在于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雙語教學過程中來,主動閱讀作品原文,掌握文學術語的英文表達,能夠用中英雙語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通過自編講義完善教學內容,嘗試具有更強互動性的教學方式外,還必須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
首先,必須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重。目前,外國文學課程平時成績大致占總成績的20%~30%,包括了考勤、作業與課堂表現。而雙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學生主動參與日常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英文詩歌朗誦,以及課堂討論等。相比期末書面考試,這些教學活動與任務更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訓練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也能更客觀地展現學生的真實水平。因此,有必要將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重加大到50%左右,以更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當平時的出勤、課堂發言、積極參與討論、精心策劃課堂展示,以及認真完成作業等得到相應的肯定與鼓勵,學生也會由始至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與良好的學習態度。
其次,期末考試試題必須體現雙語教學的特點。期末考試既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又對日常教學具有導向性。試卷中加入或增加以英文提問與回答的題目,也會在客觀上督促學生積極參與雙語教學。此類型題目可以以填空、名詞解釋等客觀題的方式出現,如古典主義的英文,意識流的英文等,考察學生對文學術語英文表達的掌握情況;也可以采取寫作英文文學評論的方式,如要求學生對作品片段進行英譯漢翻譯,然后結合作品創作背景、藝術特點等寫作英文評論。英文提問與回答的題目在整套試卷中的比例以30%左右為宜,應根據學生平均英語水平分配簡單題與難題的比重。
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在我國還處于起步與發展階段,對雙語教學方式方法的探討與實踐不能忽略學生英語水平、相關雙語教材缺乏等客觀現實因素。在現有條件下,以學生為中心來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改良考核方式,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其主動參與到雙語教學的教學活動中,才能夠真正發揮外國文學課程雙語教學的特點與優勢。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北京:國家教育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