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掌握和運用英語知識首先應建立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英語思維。本文通過分析英語語法教學的“僵化”思維,探索出訓練英語活思維的方法。
關鍵詞:語言技能 “僵化”思維 英語活思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78-01
長期以來,學生學習英語都是重復著“背單詞—做題—應付考試”這樣的一個模式。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是通過英語測試來衡量的,以至于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使學生熟練的掌握應試技巧,而很少顧及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英語測試固然重要。但是,學習一門外語,絕不是以通過考試為目的。因為語言是人類思維的載體,語言表達本質上是一種思維的表達。真正意義上的語言離不開三要素:語音、詞匯、語法。語言作為思維的載體,而語法作為一種語言表達規律的歸納和總結,必然集中體現了該種語言的思維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法即是思維,用英語思維,即是用英語語法思維。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的“僵化”思維,探索出訓練英語活思維的方法。
1 英語語法教學的“僵化”思維
1.1 認為語法先于語言
教師向學生們灌輸這種觀念:認為語言是由語法專家事先確定并要求人們去遵循的。這就相當于把“語法”當成“法律”,傳統的語法教學加強了這種錯誤印象。因此,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先列出一些規則,然后再給出相應的例句,并告訴學生,按照語法規則造句才是正確的。久而久之,學生想當然的認為這種觀念是正確的,事實恰恰相反,語法是源自語言,是先有語言,然后再從大量的語言實踐中總結出人們使用這種語言時所遵循的一般思維,即所謂的規則。所以,語法規則并不是“法條”,而是對人們的思維規律或語言表達習慣的歸納和總結。
1.2 把語法規則當成一成不變的公式
把語法當作規則來遵守,這就容易讓人們把語法規則當作一成不變的公式,學習語法就如同學習數學公式一樣,死記硬背,因而把英語學得非常死板。但是,語言靈活多變的,同時又具有規律性。因此,語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存在很多“模糊區域”,因而總有“例外存在”。所以,語法規則不是絕對的,不是“死”規則。
1.3 把語法規則當成隨意的公式
語法規則常常似乎表現為隨意的公式。比如,對于冠詞的用法,教師一般會如此講授:“第一次提到的單數可數名詞前面用不定冠詞a或an,這一名詞再次出現要用定冠詞the”。教師只是給出這樣的規則,但不結束為什么會這樣選擇冠詞。這樣的話,學生很容易誤認為語法規則是隨意的,沒什么道理而言,因而容易死記規則,而忽略了規則背后的合乎情理的思維規律。因此,學語法重在理解規則背后的思維,而不能“死記”規則。
2 將“僵化”思維轉化為“活思維”
2.1 結構形式與意義用法
上文中強調,應該把語法當作思維來理解,而不應該當作規則來死記。那么,如何才能把“死規則”轉化為“活思維”呢?這需要理解語法規則的構成。語法規則包含形式、意義和用法這三方面:
(1)形式:某個語法結構是怎樣構成的。比如“現在完成進行時”的構成形式是have been doing。(2)意義:某個語法結構表達什么意義。比如“現在完成進行時”可以表示“一個活動從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說話時刻”這樣的含,這就是完成時態這一結構所具備的語法意義。(3)用法:關于何時/為什么使用某一語法結構的問題。這與實際交流中的語境相關,在具體的語境中采用具體的語法結構來表達特定的意義才合適。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就是:英語學習者要能夠準確地、有意義地、恰當地去運用英語語言結構。做到這一點,才能夠真正靈活使用語法規則,并進而在思維高度上來使用英語。
2.2 句子與語境
在真實的語言交際過程中,任何一個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個賴以生存的語境。甚至有時候,語境決定了一個句子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比如下面這個電影對白發生在一個父親與自己女兒的男朋友之間:
Father:Do you drink?
Young Man:No,thanks,I’m cool.
Father:I’m not offering;I’m asking if you drink.Do you think I’d offer alcohol to teenage drivers taking my daughter out?
這位父親問他女兒的男朋友(正準備開車帶他女兒出門):Do you drink?他真正的意思是問這個年輕男子是否有飲酒的習慣,既是在詢問情況,而不是問他現在想不想喝酒。這就是語境對于句子意思的重要影響。所以,在學習語法的時候,堅持從交際的角度去看待語法,在具體的語境中考查語法規則的使用,通過語篇、語境駕馭語法來達到具體的交際目的。
2.3 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
用英語思維是許多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因為這是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思想的基礎。中西文差異很大,英語和漢語的表達方式也不同。比如下面這句話:“He has been coming to Dalian for six years”.如何理解其含義呢?看完這句話后,大部分學生做出的翻譯是:“他來大連有6年了”。這種理解其實是錯誤的。還有人曲解為:“他到大連一路上走了6年。”學生應該認識這個句子中的每個單詞,并且知道has been coming是“現在完成進行時態”,但是依然不知道這句話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在過去這6年中,他常常來大連”。
其實,在這里的has been coming在英文里表示的是一個重復的活動,用短暫動詞(come)的完成時(has been coming)來時間內重復發生的動作。這就是說,他在6年期間,多次重復來大連,而不是一直在大連住了6年。所以,學生不去真正理解英語的思維規律,是無法理解句子的意思,那么就無法真正提高英語水平。
綜上所述,學習語法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會使用語法知識,進行語言交際,
把語法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首先,要多思考—— 即逐漸培養自己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打破傳統英語語法教學的“僵化”思維。其次,要多練習,要做聽、說、讀、寫、譯全方位的練習,尤其是口語和寫作這種語言產出能力的練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曾賢模.關于英語語法教學地位的再思考[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1):25-27,92.
[2]陳凌.思維差異外語教學的新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31-35.
[3]胡壯麟.關于英語語法教育的再認識[R].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1999.
[4]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悟性與理性—— 兼論漢英語言常用的表達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