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模式是指人類在受到很多基本概念的規定和制約下,在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實踐后所產生的固定化的思維方勢。[1]因此,風俗習慣以及歷史、地理、自然環境迥異的民族的思維模式都有所相同。譬如,中國人注重形象思維,而英美人注重邏輯思維;中國人傾向于含蓄的思維方式,英美人則傾向于直接的思維方式;中國人重整體,偏重綜合性思維,英美人重個體,偏重分析性思維。中英思維模式存在的特定差異,對各自語言表達形式的選擇產生了很大影響,從而,也對當代大學生的英文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特別是對英文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困惑。
關鍵詞:英語 漢語 思維模式差異 寫作 困惑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81-01
在語言學習中,人們首先通過聽、讀來攝取和理解語言,然后再通過說和寫來運用語言。在這四個環節中,寫的要求最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寫的好,必須通過大量的儲存語言材料,并在此基礎上反復加工和處理。而在儲存語言材料的過程中,由于各民族的思維模式的差異性,導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語言系統,最終,使得我們在用語言進行寫作時,也深深的受到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
1 思維模式的差異對用詞的影響
詞匯作為寫作的最基本要素,在寫作中起著巨大的作用。英美民族注重抽象,漢民族注重具體。反映在遣詞造句上,前者常把思維重點放在抽象事物上,后者多把句子重心放在具體形象上。[2]因此,英語中常用具體事物修飾抽象概念,漢語則多以具體形象表達抽象內容。如:We drove along between the green of the park and the stony lifeless elegance of hotels and apartment buildings.(車子朝前開著,一邊是青翠的公園;另一邊是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旅館和公寓建筑。)此外,英語中介詞的使用更加普遍。由介詞構成的短語所表達的意義往往比較虛泛,在英譯漢時,我們需要把虛泛的內容譯為具體化的動詞。如:The patrol must be on their guard against the enemy’s ambush.(巡邏隊必須小心,免遭敵人伏擊。)
2 思維模式的差異對句子結構的影響
2.1 語序差異
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傾向于整體,由大到小,由整體到部分;而英美人的思維方式有別于國人,他們習慣于分析式思維,注重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決定了句子結構的差異。[3]如,漢語中的地點狀語和時間狀語的排列順序為從小到大,而英語中的這兩種狀語的排列順序則常常是從大到小。例如,In June 2005,she graduated from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她于2005年6月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除此之外,英語復合句重心在前,習慣將主句放在句首;而在漢語習慣中則習慣將重心放于句末,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和邏輯順序編排。例如,He has no long been writing to his friends since he got a mobile phone.(自從有了移動電話,他不再給朋友寫信。)
2.2 句子連接差異
在句子連接方面,漢語句式呈現出明顯的意合特征,而英語句式呈現出明顯的形合特征。英美民族重形式邏輯,力求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表述清楚,而漢民族重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4]具體說來,表現在語句銜接方式上,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所謂形合,是指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如形態標志,連接詞等)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所謂意合,是指句中各種成份的關系大部分靠意念連貫,不求結構完整、嚴謹,而求“形散神不散”。英譯漢時,往往要破句重組,把各“板塊”拆下,按照中文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重新排成“線性”結構。如:You can imagine how I blessed my husband for bringing friends to dinner when we had only a bit of cold meat in the refrigerator.(當冰箱里只剩下一點凍肉的時候,我丈夫又帶朋友來家吃飯,你可以想像得出我是多么感激他了。)
2.3 句子語態差異
在英美民族的哲學傳統中,對主體和客體有嚴格的區分;而漢民族相信“萬物皆備于我、天人合一”,思考問題時,主體意識濃厚。相應地,英語在構句時常采用物稱,讓事物以客觀的面貌呈現出來。因此,英語中主體客體始終涇渭分明,被動語態較常見。不需要說明行為主體時,想強調行為所及的客體時,或者為了安排句子結構方便時,均會采用被動式。可以說,英語的被動句促成了物稱傾向,而這種物稱傾向又滋長了被動句的較多使用。與之相對照,漢民族的主體性思維方式強調人的主觀感受和意念抒發,將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覺,不注重對客觀現實作符合邏輯的描摹,不執著于形式結構的規范,所以漢語多用主動語態。如:Not only politeness but an attitude of reverence is demanded in church.(在教堂,人們不僅要有禮貌,而且應該有一種虔誠的態度。)
3 如何解決當代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的困惑
3.1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學習一種語言,首先要知道他們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因此,我們在給學生傳授語言技巧時,要注意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讓學生盡可能多的了解漢英思維的差異,盡可能引導他們用目的語去進行思維,以防止母語文化對英語寫作過程的干擾。
3.2 讀寫譯結合,重視語篇教學
沒有語言的輸入,語言的輸出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學生要留心收集自然地道的英語文章,通過有目的的閱讀訓練并詳加分析,了解中西思維模式的不同特點。同時,學生也可以進行一定的漢譯英練習,就兩種語言在選詞、句法結構、表達習慣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熟悉英語習慣表達法,減少漢語思維的干擾。此外,還要積極發揮語篇知識對寫作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方式組織思想、構建文章框架的能力。
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毫無疑問的會受漢語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導致了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如:用詞不當,搭配有誤,句子結構混亂,語態錯誤,缺乏必要的連貫與句式變化,篇章結構層次不清,缺乏邏輯性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英語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英思維模式的差異,最終養成按照西方的思維模式去選詞、造句和謀篇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李想.關于英語口語教學中“中式英語”問題的再認識[J].天中學刊,2011(5):122-124.
[2]羅憲芬.從思維差異入手改進英語寫作教學[J].考試周刊,2008(35):77-78.
[3]孔蘇婧.大學英語短文寫作中的母語干擾因素分析[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 2003(4):46-49.
[4]申彩云.中式英語與英語教學[J].考試周刊,2010(4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