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是衛生事業發展的戰略資源,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支撐,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入的“瓶頸”。農村社區醫生培養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使政府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定向培養的農村社區醫生能成為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不能只靠一紙協議,除了營造良好的事業發展環境、提高基層醫生待遇、改善日常生活條件等宏觀政策外,關鍵應該通過有效的舉措,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對社區醫生職業的認同感,形成良好的職業前景預期。因此,開展免費農村社區醫生定向生的職業認同教育的實踐,總結提升職業認同的教育教學策略,對反思免費教育政策目標實現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社區醫生 職業認同 定向培養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120-02
當前醫療職業工作風險高、醫患矛盾突出、社會輿論苛責,醫生生存環境惡劣,嚴重影響醫生職業的神圣感[1]。生活條件、醫療設備、福利待遇、教育文化、衛生娛樂等方面的城鄉差距,造成當前我國基層醫療隊伍不穩定,基層醫生流失嚴重,并有逐年升高的趨勢[2]。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新醫改中提出的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啟動了農村社區醫生定向培養試點工作,課題單位位列三所試點院校之一,具體承擔金華、麗水、衢州、義烏農村社區醫生的定向委托培養任務[3]。作為承擔定向培養任務之一的試點院校,從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系統設計職業認同培育方案進行實踐,引導農村社區醫生定向培養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長,提高農村社區醫生定向培養生的職業認同感,對穩定基層醫療隊伍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1 職業認同的內涵
職業認同是社會認同的一部分,是指與職業群體內部其他人共享的態度、知識、信念、技能等。它既指一種過程,也指一種狀態[4]。“過程”是指職業人從自己的經歷中逐漸發展、確認自己職業角色的過程;“狀態”是指職業人當前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認同程度。職業認同是生涯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從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文化學、女性學等多重視角展開,研究對象涵蓋了教師、醫生、護士、咨詢師、商業人士、低收入群體等。近十年來,職業認同研究從西方引入國內,成為一個新興領域。目前國內對醫學生這一群體的職業認同研究非常少見,主要是針對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等同類概念的研究。
2 定向培養農村社區醫生職業認同培養實踐的意義
職業認同是個人職業發展的起點,也是生涯發展的核心、生涯成功的動力之源。大學學習階段,醫學生只有對自己所學專業有深刻的認同,才可能真正領會醫學的內涵,將職業精神滲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醫學生在職業社會化過程中,只有對即將從事的職業具有高度的認同,才能在專業學習中投入極大的熱情與精力,才能為將來從事的農村基層崗位做好充分的技術準備和心理準備。國內外研究表明:醫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形成開始于專業教育階段,而醫學院校讀書時、實習期及上班第一年是醫學生職業社會化重要的初始階段[5]。在這一階段,醫學生主要通過與教師、臨床帶教老師及其他醫生的互動,才使其掌握的醫學知識、技能、規范、價值、文化得到內化而形成職業認同。
醫學教育為終身教育,它包涵了三個階段:學校基礎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繼續醫學教育。大學三年雖然時間短暫,卻是醫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形成與鞏固重要初始階段。目前國內針對醫學生職業認同的研究非常匱乏,而針對農村社區醫生定向培養生這一特殊對象的研究還未有嘗試。開展農村社區醫生定向培養生的職業認同教育實踐,總結提升職業認同的教育教學策略非常必要。
3 定向培養農村社區醫生職業認同培養的實踐探索
在調研的基礎上,由學校、委托培養單位與行業共同參與,系統化設計綜合性、立體化的農村社區醫生職業認同教育實施方案,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現進行總結。
3.1 嘗試“教授”班主任制度,創新學生管理模式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是學校和家長溝通的橋梁。創新學生管理模式,挑選品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具有教授職稱的專業教師擔任班主任,在開學典禮上隆重介紹給學生,為學生樹立標桿,提升專業自豪感。“教授”班主任,憑借淵博的知識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在學生當中樹立更高的威信,將教授魅力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每一個細節。根據農村社區衛生工作的特征和變化,為學生定制工作服、配備專用醫藥箱,設計農村社區醫生學生形象;堅持晨跑、晚自修、離校請假制度,通過半軍事化管理,鍛煉黨員強健的體魄,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為將來從事艱苦的農村基層衛生服務奠定思想和身體基礎。設計針對性的新生入學教育方案,召開家長見面會,學校領導、衛生行政部門負責人、學生和家長零距離溝通交流,通過上下級班級結對互助發揮老生對新生的“傳幫帶”的作用;通過班級班標設計、固定教室和寢室的文化氛圍營造,強化了學生的歸屬感和使命感。
3.2 重視傳統醫學精神教育,拓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農村社區醫生定向培養生于畢業后崗位明確—— 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職業規劃工作缺乏前人積累的可借鑒的經驗與教訓,更需要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導向和牽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典型導向、感情導向、協議落實等方式,將傳統醫學教育有機地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加強職業認同的滲透式教育。如在學生賞析1975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反映赤腳醫生題材的電影《紅雨》,看到主人公紅雨在上門服務路途中被泥石流沖下的大石塊擊中昏迷,還緊緊抱住小藥箱的場景時,學生們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讓未來社區醫生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在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環節,介紹到白發蒼蒼的赤腳醫生出身的社區衛生工作者,學生肅然起敬。另外,學院定期邀請工作在基層一線崗位上的全科醫學專業畢業校友回母校分享工作心得,讓學生了解母校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歷史,培養基層醫療崗位也是一個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的理念。
3.3 職業認同教育內涵融入課程體系,重構人才培養方案
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參謀和決策作用,召開農村社區醫生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會,圍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解析傳統臨床醫學教學方案的優缺點、適應執業助理醫師的考試、“六能合一”的切入點,確定目前基層醫療隊伍職業認同現狀,將農村社區醫生迫切需要的能力和知識,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大綱中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將職業認同教育內涵有機帶入課程體系中,重構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的人才培養方案。“六能合一”的教學理念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中。
3.4 突破傳統三段式教學模式,早期接觸臨床
依托完備的臨床實踐資源,建立社區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交替體驗制,讓學生入學即接觸臨床,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強化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激發其融入職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寒暑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會實踐、參與門診社區體檢、專業課程的社區實踐等早期接觸臨床等活動,參與社區醫療工作討論、社區健康宣教、社區衛生狀況調查、幫助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突破傳統三段式教學模式,早期接觸臨床和社區,使學生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熟悉社區,聯系社會,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增強學生的專業興趣。
3.5 雙導師制全程滲透,穩固學生專業思想
所謂導師制,就是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成立導師小組,選聘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或有碩士以上學位的講師組成導師隊伍,對學生進行全程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6]。以班級為單位,5~8名學生一組,每組配備學校導師和醫院導師各一位。兩位導師共同配合,幫助學生早期準確理解人才培養方案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要求,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帶領學生開展課外見習,參與教學科研課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情誼”深厚的兩位導師還將為學生畢業后到基層工作提供業務指導。通過雙導師制的全程滲透,穩定了學生的專業思想,增強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生扎根基層的信心和勇氣,同時加快了師資團隊的建設,提升了教學管理水平,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6 營造濃厚學習氛圍,隱蔽課程全方位強化
相對顯著課程,隱蔽課程主要通過各種有形、無形的內容呈現,對學生感官、情感、心靈進行持久的、反復的刺激,使學生在不自覺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感染[7~8]。設計了醫德規范學習、學生列隊晨跑制、醫學生宣誓儀式、農醫之家自主學習平臺、社區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交替體驗制、班級專用固定教室等都是隱蔽課程,真正從價值層面、責任層面、實踐層面來教育學生,進行全方位強化。以仿真理念為指導,全面引入醫院的診療機構設置、先進醫療設施和管理模式,建設“仿真醫院”,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濃厚的醫學文化氛圍中,提升學生綜合職業素質。
3.7 培養和使用環節無縫對接,增強學生歸屬感
多方聯動,加強學校與政府、行業交流,培養和使用環節無縫對接,形成人才培養合力,增強學生歸屬感。依托行政協調手段,學校牽頭召開一年一次的金麗衢義農村社區醫生培養研討會,為人才培養把好質量關。密切學校和衛生部門在農村社區醫生相關政策和基層醫療機構現狀等方面的溝通和聯系,定向培養衛生局定期派出行政官員到學校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或回到生源地聯誼,加強雙方交流,讓培養單位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學生及時了解家鄉的醫療衛生政策和醫改措施,增強學生對家鄉的歸屬感,牢記肩頭承載的歷史使命。
總之,定向培養農村社區醫生職業認同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衛生部門、行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全程化滲透。職業認同教育教學策略的實施需要一個周期,職業認同教育教學策略實施取得的效果有待畢業生赴基層工作崗位后由衛生行政部門和老百性的檢驗。
參考文獻
[1]高金慶,馬旭之,楊威.醫患矛盾的產生與和諧醫患關系建立的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3):181-183.
[2]王芳,朱曉麗,丁雪.我國基層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現狀及公平性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108-110.
[3]浙江省衛生廳、省教育廳、省人事廳、省財政廳[Z].關于開展定向培養農村社區醫生試點工作的通知浙衛發〔2009〕82號.
[4]穆俏竹,柏興華,蘇蘭若.急診護士職業認同、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關系的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2(3):99-102.
[5]劉秋穎,蘇彥捷.初次就業個體的職業認同獲得及其相關因素[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57-264.
[6]胡野.農村社區醫生學校教育三全體系構建的成因與實踐[J].浙江醫學教育,2012,11(1):1-3.
[7]鐘秀宏,田敏,任曠管,等.如何發揮本科生導師制在免費定向醫學生培養中的積極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2(8):397.
[8]Eric Margolis.115.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M].薛曉華,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