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在提升其智力結構的過程中,必須以觀察能力的提升為前提條件。視覺是學生吸收知識、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加強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可知,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老師要向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其掌握觀察方法及一般步驟,提高學生觀察的目的性。本文主要針對中職衛校解剖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展開討論,首先分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一般原則,然后提出具體的培養方法,比如結合臨床醫學、引進多媒體技術等。
關鍵詞:中職衛校 解剖教學 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192-02
1 掌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一般方法
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1 從整體到局部再回歸整體
該原則要求學生基于宏觀的角度對事物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再分析事物的局部特征,理解其在整體中的地位,發現規律與關鍵點,最終對事物形成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比如在進行髖骨的觀察教學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照圖譜了解髖骨的正常方位,再根據相關教學、指導大綱行等對其的描述,通過圖譜觀察離體髖骨的具體形態及表面骨性標志,最后引導學生通過骨架、相關關節標本等模型了解髖骨與其它相鄰骨骼的連接關系,在對照骨架的基礎上與活體相結合,加深對“髂嵴最高點是確定腰穿定位的標志”這一重要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1.2 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
該原則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先分析事物的特殊性,以此為基礎分析事物的一般性,最后再加深學生對事物特殊性的理解,該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對繁瑣的內容,而且可以在觀察中分析多種事物的特征,總結其中的一般規律。比如在觀察椎骨時,可以通過骨架引導學生了解椎骨的數目,掌握各部椎有的具體數目與比較明顯的特征,然后再選擇一個典型的椎骨,比如胸椎,將其正常方位確定出來;接下來對照圖譜對椎骨的一般形態進行深入認識,再對各部椎骨的具體數目、一些比較特殊的椎骨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各部椎骨形態體現出不同特點的原因。
1.3 遵循特定順序的原則
在觀察過程中,先分析器官的具體位置,再介紹其毗鄰的各個器官,可以幫助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對觀察對象形成更好的感知。比如在觀察子宮位置及其毗鄰的器官時,可以先指導學生明確子宮的具體位置,然后對其前、后、左、右、上、下等毗鄰的器官或結構進行觀察,這種方法適用于所有器官的位置觀察及其鄰位器官的觀察。此外,還可以根據人體的生理功能順序進行觀察。解剖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對正常人類的形態結構進行研究,而觀察能力是培養學生智力結構的基礎素質,因此解剖學教學中,遵循人類生理功能的順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十分有效。比如在學習泌尿系統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先觀察腎臟,然后再到輸尿管,至膀胱,最后再到尿道,這種根據人類特定生理功能順序的觀察方法可以加強學生對泌尿系統的組成及連通關系的理解,并且在觀察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進一步了解這些器官的形態結構及對應的生理功能。內臟學的其它幾個系統也可以利用該方法進行觀察。
1.4 比較觀察研究
對需要鑒別的對象進行觀察時,可以采取比較觀察的方法進行研究,主要針對新、舊對象進行對比觀察,區分二者的異同,比如在觀察大腸外形時可以比較小腸的外形,通過對比學生即可理解大腸所特有的結構特點,大腸與小腸的區別點等。
2 與臨床醫學相結合
中職衛生學校的學生在畢業后最終會到各級醫院、各個科室從事護理工作,而解剖學教學過程中與臨床知識相結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可以提高其觀察能力。當然,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結合臨床醫學,就要求任課老師對醫學知識體系有一個全面、動態的把握,特別是與解剖學相關的醫學學科,老師更要加深了解。由中職衛校解剖學教材中可知,其中包含了越來越多的臨床知識。具體而言,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引入臨床知識的教學流程如下。
首先進行臨床講座,通過臨床病例對其臨床表現進行簡單介紹,將外科解剖內容作為講解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相關的解剖學知識,比如體表解剖、解剖層次、解剖標志、重要結構等等。其次進行手術示教,可以邀請高年資外科醫師作為主講教師,實習的高年級醫學生或低年資住院醫師作為助手,課堂其它學生則分以不同角色擔任不同任務,比如二助手、三助手、器械員、巡回員等等,大家共同合作,協助主講教師完成手術模擬,其它學生可以現場觀摩。再次由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包括一些臨床的基本操作及常見手術等,具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外科的基本操作,比如器械識別與操作、切開與縫合、結扎等;二是常用操作,比如氣管插管術以及深靜脈穿刺術等;三是一些常見手術,比如大隱靜脈剝脫術、甲狀腺大部切除術以及膽囊切除術等等。最后老師要帶領學生進行課后總結,參與手術的學生要認真總結手術中觀察到的重要知識點,加深對課堂內容的記憶與理解。
在選擇病例時,由于學生需要面對一個具體的病例而非枯燥的教材,因此老師要以教學目的及教學要求為基礎,從病例分析中提煉出與解剖學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盡量運用單純的解剖學知識解決問題,降低其對其它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的依賴性。對于中職衛校學生而言,初始階段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淺顯的病例,比如為什么外科頸容易發生肱骨骨折,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比較容易的獲取答案,有助于培養其學習自信心,激發其對解剖學相關觀察內容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隨著課程的進一步深入,需要選擇一些設計相對復雜的病例,諸如臨床上腰椎穿刺選擇第三、四腰椎進行的原則,以及穿次時由淺入深會依次經過哪些結構等,這類病例涉及到若干個系統的解剖學知識,學生需要通過橫向觀察、聯系相關知認才能獲得答案,使其所學知識向著系統化、整體化的方向發展。
3 在解剖學課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
隨著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其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立體、直觀。因為解剖學是一門與形態學息息相關的課程,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二維的“面”的結構,還要求其建立三維立體概念,教材中的二維圖片不夠立體,影響學生對事物具像化的效果,從而對其觀察能力產生影響。而多媒體技術則利用計算機對圖像進行三維重構,使得人體結構變得更加直觀,更加利用學生觀察、學習。且解剖學課程包含了內容繁雜的基礎知識,學生必須從龐大的知識體系中提練出重點與要點知識,傳統的學習方法難以保證學習效果,而多媒體技術可以將知識難點、重點直觀顯示出來,使得學生更加有條理的掌握知識。當然,多媒體技術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信息過多可能導學生的學習負荷加大,并且會降低老師教學的靈活性;此外,多媒體技術還會對師生的交流進行一定限制,老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圖片、聲音直觀的呈現給學生,學生自行觀察、獲取知識,中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反饋過程,這些都體現出多媒體技術機械化的不足。因此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才能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起到有利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鄧新.解剖生理學基礎教學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1(15):2397-2398.
[2]高洋.論解剖專業課教學中的創新[J].職業技術,2010(6):44.
[3]程愉.淺論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及考核模式的實用性與特色性[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16):57-58.
[4]吳玨.淺談如何讓中職解剖課生動起來[J].科學之友,2010(9):128-129.
[5]謝紅榮.情感教學在中職人體解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0(12):92-93.
[6]鐘強.讓學生做解剖實驗課的主角[J].中國西部科技,2011(18):82-86.
[7]馬軍艷.提高中職動物解剖生理教學質量淺析[J].大眾科技,2011(6):168-169.
[8]史俊青,孫新忠.中職解剖教學需要激情演講式授課[J].中國衛生產業,2011(7):119.
[9]史杰.中職衛校解剖課的有效教學方法之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9(26):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