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隨著中職院校門檻的降低,很多高考失利,初中遺棄,農村沒進過學堂的孩子紛紛踏入中專學校,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都表現出了不同層度的厭學情緒,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僅違反課堂紀律,干擾課堂教學秩序,還制造一些列麻煩困擾中職英語教師,這樣會嚴重影響到課堂的教學質量。針對這些,本文通過分析英語課堂的現狀及成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控制和干預學生的不良行為,從而改善課堂管理,提高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中職生 英語教學 困境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00-00
1 英語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
(1)在英語課堂上經常溜號、東張西望、手舞足蹈、看課外書、電子書、打瞌睡、化妝,做小動作,做搞怪的動作,擾亂課堂秩序。
(2)老師往往在講臺上聲容并茂,滔滔不絕,積極引導學生跟讀,帶讀,講解句法、詞法,維持課堂的紀律,下面的聽眾只有一小部分在聽講,大多數卻我行我素,毫不理會,不與老師互動。在老師組織的游戲活動中,基礎好的學生能認真配合老師,而其他學生在做一些與之不相關的事情。這樣不僅影響自身的學習,而且影響了課堂正常秩序,使老師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 英語課堂問題行為的歸因
2.1 家庭的原因
有人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態度和言語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有些家長認為,在中國這片領土上,不需要精通外語,了解個皮毛就可以了,學習那么多英語也沒有用。就是為了考試而準備的。而且他們很多人都因為沒有時間監管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去理會孩子是否真正擁有掌控英語的能力,把孩子完全交給了老師,認為學習英語是學校和老師的問題,學生沒有學好,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好,不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對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較低。
2.2 教材的原因
課改一直在進行,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話題包括:購物、交際、食品、朋友、家庭、玩具、故事、工作、學校等。這些題材,雖然很新穎,也很豐富,但是由于缺乏語言環境,對于英語非常薄弱的他們來說,無疑是很難的。大量難記的詞匯、重要的短語和枯燥的語法知識,是學生望而生畏。大多數學生不會讀、不會記,對于聽力聽不懂,文章也看不懂。舊知識還沒有消化吸收,又開始學習新知識了,老師以舊有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授學生,以語法講解為主。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是老師講,學生聽,并沒有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學生不能真正參與到教學當中,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而教師往往為了趕進度一味的加速,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這樣的結果是學生不愿聽、不愿看。
2.3 老師的原因
2.3.1 職業倦怠導致教師缺乏與學生的溝通
中職教師相對較少,承擔的任務量較大,50%老師一周平均課時在15節課以上,5-6個教案,教2到3門課程。繁重的教學任務使老師沒有時間顧及教授課程的方法和教學效果。迫于職稱和學歷的壓力,老師不得不完成很多既定的考核任務,進行大量的科研研究,因此常常沒有時間備課、出試卷、批改作業等必要的教學環節。
2.3.2 方法單一,過于陳舊,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英語課堂上,多年來一直局限于教授-接受的傳統模式。沿用老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宰,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著,教書匠,而不是導演,指揮家,沒有真正的把課堂的主體—學生放在首要位置。在教材的處理上,還是一成不變地遵循原有的講課程序:先讀單詞、后講語法,然后做練習,課文的講解和翻譯,就課文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由于老師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接受能力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運用的方法比較單一,這種教授學生的方式和態度缺少激情,自然不可能激發出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課堂沒有生機,很少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沒有師生互動,這樣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的內容。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他們會把學習英語當成極大的負擔,不會把它當成動力,如果老師的發信不標準,語言不清晰,講解不到位,就會導致學生的反感,致使學校英語的效果大大降低。
2.4 學生自身的原因
2.4.1基礎差,底子薄
初中生源校輸送的學生基本上是普高的落榜生。他們普遍英語基礎較差,沒有掌握初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詞匯和語法知識,甚至有個別學生不能正確書寫26 個英文字母。
2.4.2 無動機,沒興趣
對學習英語的動機不明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樹立起“我要學”的思想,導致他們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濃厚。再加上基礎薄弱,接觸的教材既復雜又與初中所學不連貫,于是問題越積越多,成功的體驗愈來愈少,學習興趣逐漸減弱,甚至不愿學這門功課。
2.4.3 無信心,習慣差
英語知識結構不完整使得學生在職校英語學習中困難重重,使得學生失去了對學習英語的信心。他們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上課睡覺、下課瘋玩、有問題不問、作業抄襲,完全呈現出一種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缺乏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 激發中職生英語學習動力的對策
3.1 強化課堂管理---教學的前提
環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好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集中精力認真學習,而惡劣的學習環境則會分散學生的有意注意。在學校中,課堂就是一個學習的重要環境,它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每個孩子都在同一個戰場中或進步或后退。老師作為課堂中指揮學生的導演,就要經常環視教室,注意每個學生的一舉一動,對于打瞌睡、搞小動作、嬉笑聊天等不良行為應該及時發現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但是要注意言行,在盡量保護孩子的自尊的同時,維護正常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對于大聲喧嘩、捉弄同學、頂撞教師的學生要給予一定的懲罰,這樣才能強化課堂管理,提供給大多數學生安靜的學習環境。
3.2 表揚正確行為---教學的藝術
英國作家、文學評論家塞繆爾·約翰遜曾說過:“贊揚,像黃金鉆石,只因稀少而有價值。”對許多學生來說,表揚是強有力的激勵。在課堂上,教師要想引導學生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就應該積極表揚學生出現的好的行為。比如說,有學生在東張西望注意力不注意聽講時,老師就應該在偶爾認真聽講時表揚他們,讓他們體會到被表揚、受尊重的快樂和自豪,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所說過的名言:“對一個學生來說,5分的成績是標志,而對另一個孩子來說,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績,教師要善于確定自己的孩子在此時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并在其中加以正確的引導和贊賞,這不僅體現了教學的藝術性,同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3.3 靈活的教學方法—教學的技巧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假如一個先生想用知識去啟導一個葬身在無知之中的學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種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識。”這就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將枯燥的書本上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 易于接受,做到趣味性與知識性并重, 寓教于樂。積極創設母語化的教學環境, 努力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逐漸使英語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發行為。適當調整書本知識結構,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 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刪減或補充。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積極進行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同時正視自己的價值,樹立自信心和進取心。
3.4 遵循因材施教—教學的策略
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曾說過:“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學生和尊重學生。”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由于他們之間的英語基礎、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 打破班級、專業界限, 因材施教, 實施分層次教學, 使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基礎差的學生吃得了。
中職生的英語教學雖然面臨著種種困難,但是只要把強化課堂管理、表揚正確行為、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遵循因材施教四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改善課堂管理,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邵玉華. 中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世紀橋. 2008(12)
[2] 張璐. 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