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朝鮮族聲樂唱法自古以來來源于生活,以自然的民謠唱法為基礎,現已發展到以真假聲相結合的混聲唱法為主的新體系。本文認為,只有在了解朝鮮族民族特色和掌握發聲訓練方法的基礎上,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建立更科學和系統的朝鮮族民族發聲訓練體系。
關鍵詞:朝鮮族 民族聲樂 發聲訓練 練聲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211-01
1 朝鮮族民族聲樂發聲訓練目的
朝鮮族的音樂是朝鮮族風俗習慣遺傳下來的寶貴財產,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隨著朝鮮族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的演變,其語言也隨即形成了朝鮮族固有的民族風格,并形成了固有的聲音觀念和聲音色彩:清脆、柔順、優美。這是形成朝鮮族音樂唱法的根本基礎和特點所在。
發聲訓練是民族聲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聲樂演唱者歌唱發聲基本功的有效方法。通過發聲訓練,可以解決在演唱朝鮮族音樂中各種聲音的技術環節遇到的問題,明確正確聲音概念,提高演唱的技巧及表現力;可以培養歌唱器官與共鳴器官的協調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
2 朝鮮族民族聲樂發聲訓練方法
2.1 語言
朝鮮語屬于阿爾泰語系。因其文字屬于標音文字,單音節難于表達詞意,往往需要上下起伏的多音節才能表達一個含義。而不同長短、強弱的音節相結合而成的文字可以產生不同的節奏和節拍,因此朝鮮族語言具有很強的旋律性和節奏性。在聲樂中文字是表達感情的核心,深入挖掘詞意就成了表現歌曲思想情感與提示歌曲主題的首要環節。
2.2 呼吸
歌唱壽命的長短,取決于良好的歌唱方法。早在一千年前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就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氖氫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褐云響谷之妙也”。可見在歌唱中氣息的從容保持與控制是增強藝術表現力的有力保證,是使聲音連貫的前提和基礎,是歌唱藝術的生命。只有靠良好的氣息控制運用,才能把共鳴腔體很好的打開使之獲得正確的共鳴,才能使咬字吐字變得流暢、連貫并演唱較長的樂句。
2.3 共鳴
朝鮮族聲樂的發音吸收了西方音樂發聲的長處,即利用發聲的高位,也可以說是利用多種共鳴。高音區多用頭腔共鳴;中音區以鼻腔和口腔共鳴為主;低音區以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為主,隨著發聲部位的不同共鳴法也不同。這樣把多用于民謠唱法的真聲唱法和多用于高音部的假聲唱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美麗動聽的混聲唱法。
2.4 發聲
在民族聲樂發聲訓練中,正確設定聲音集中點(聲音的位置)是最重要的環節。聲音集中點是指在平穩的呼吸支持下,氣柱通過聲帶時所形成的聲音尚未出到口腔外之前,在口腔內被碰著的某一點的瞬間位置。聲音集中點的設定,關系到能否獲得符合朝鮮族聲樂色彩的清脆而優美、豐滿而柔和的聲音問題。
經過多年的教學和演唱實踐,筆者認為朝鮮族民族聲樂的聲音設定位置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歸納如下:低音的聲音集中點應設在硬口蓋的前部分,即設在甲狀軟骨的積極支持下的硬口蓋周圍最為理想,此時不需深呼吸和頭腔共鳴;中音區的聲音集中點應設在硬口蓋的中間部位,腹部呼吸與胸部呼吸相結合,運用以胸腔共鳴為主的混合共鳴;高音區聲音集中點應設在硬口蓋的后部即軟口蓋部分,以腹部呼吸為主,聲音要求全身的震動,因而在主要運用頭腔共鳴并適當運用口腔共鳴。
發聲訓練時,根據三個不同音區分別設立不同位置的聲音集中點,同時應使喉頭力求穩定,即呼吸所支持的氣流到達聲音集中點的途中,其他部分不應有任何緊張和不必要的阻礙。不過聲帶的聲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對緊張度,同時要保持閉合狀態。
3 朝鮮族民族聲樂發聲訓練與練聲曲相結合
聲樂發聲訓練是一種提高聲樂演唱者歌唱發聲基本功的有效方法,但只有在練習時與民族歌曲有效結合才能使聲樂練習事半功倍。筆者認為練聲曲的選擇在體現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基礎上,力求短小精悍,才能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朝鮮族民族音樂的特點。練聲曲在練習時具有明確的練聲目的和具體要求,在對學生進行實際的發聲訓練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練聲曲中的歌詞,有助于學生把握詞意、抓住情緒,學生練聲時感情真實,形象準確,聲音符合民族色彩,便于激發練聲情趣。如民歌《牡丹峰》選段:“錦繡山第一峰呀映紅了朝霞”。這條練聲曲是由朝鮮西道民謠《倡夫打令》改編而成的《牡丹峰》的開頭部分。它的旋律及歌詞展現出十分鮮明生動的形象、感情、風格特點,所以較容易而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清脆、優美、柔和的朝鮮族聲音色彩。
通過練聲曲來進行發生訓練,不僅使學生容易達到練聲的目的,而且使學生較快地掌握民族聲樂發聲、風格、共鳴、呼吸、歌詞發音、長短律動、行腔潤腔等諸方面的要求,使學生在民族聲樂專業素質方面得到較全面的提高。如練聲曲《鼓風謠》選段“呃吹起來吹起來呀”。歌詞內容表現了鐵匠師傅邊搖邊唱的情景,情緒十分豪邁有力,旋律及長短富有浪漫樂天的民族特點。它采用深潤腔唱法,生動地表現了勞動者樂觀的情緒。
又如西道民謠《船之歌》中的高潮段,歌詞只用“呃呀得呀”的襯詞,把旋律從高音區開始階梯式地下降到中低音區,是一大段較長的托腔。這一段表現了出海捕魚滿載而歸的漁夫們遙望著無際的大海,盡情抒發內心喜悅的情景,曲調十分形象動人。這些練聲曲對學生掌握民族聲樂所要求的聲音位置和共鳴位置,尤其是對學生掌握民族聲樂呼吸和對呼吸的控制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亮.聲樂發聲訓練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音樂,2011(10):11-12.
[2]洪光輝.朝鮮民族聲樂聲音風格特征皺議[J].音樂創作,2012(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