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體育事業有減少社會弱者的內在功能。體育事業是社會文明建設的一種綜合體現,它對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社會諸方面的發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發展體育事業可增強人們體質,減少疾病,提高智商,增進情商,調節心理平衡,豐富精神生活,諧調社會關系,提高生活質量,增長幸福指數,增強身心承受能力,進而達到直接減少社會弱者之目的。
關鍵詞:體育功能 健身益智 頤情強心 諧調關系 減少弱者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214-01
如何減少社會弱者,維護社會穩定與平衡,理論學者們見仁見智,都認為財政救濟、政策扶持、法律保護、社會保障和社會捐助等都是有效可行的措施。這些手段當然要充分利用好,但都只是從外力出發,給弱者輸血而未增強其造血功能。要改變這種治標不治本的狀況,必須從發掘弱者自身潛質潛能出發,提高其素質,增強其造血功能,通過其內因內力逐漸使自身由弱轉強,以致成為生活的強者,使社會從實際意義上真正減少弱者。
關于社會弱者的概念,當代著名社會學家陳成文先生是這樣給我們界定的:“社會弱者是一個在社會性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針對社會弱者的本質特點,陳成文先生從理論上為之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社會支持體育。但這個社會支持體系同樣只是一個外力支持體系。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我們可以知道,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單靠外力是不夠的,在依靠外力的同時,還得注重從內因內力著手。我們覺得借助于體育手段,可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弱者的內力、自力支持問題。
1 發展體育事業,可以大量增加就業機會,從經濟利益上減少社會弱者
前面已經提到,現代體育是一門產業,且在世界范圍內已達一定規模。但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暫時還缺乏先進機制和相應的管理人才,因而其發展前途廣闊,潛力巨大。我們應當抓住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好機遇,讓體育走向市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作到與世界市場融為一體。市場化發展體育事業,不僅需要引進“米盧”式的人才,而且更需要引進機制或者創新機制。體育要產業化、社會化、全民化;而不是行政化、精英化、獎牌化。要全民健身、全民參與,或運動、或觀賞、或投資、或消費、或為其科研、或為其服務。全社會要營造良好氛圍,形成良好的機制和傳統,使更多的人尤其是社會弱者從體育事業中獲益并實現其價值。
2 發展體育事業,豐富文化生活,可以從提高生活質量上減少社會弱者
文化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既歷史悠久,又領域廣博;既有淺顯高深之分,又有粗俗典雅之別;既有靜態多樣的類型,又有動態鮮活的表現形式。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每一種表現都是一種文化,但唯獨體育文化可以生動地表現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它可以人人參與,可以人人共享;它可以不要付出多少代價而使我們從中受益。不論是男女老幼還是贏弱病殘,都可以自由選擇適當的體育形式進行運動,或健身、或健腦、或怡情、或舒心、或閑趣,也不論是忙累空閑還是群居獨處,都可以通過體育方式來怡心消遣或交往溝通。平常,我們可以借助體育來豐富文化生活,切實提高生活質量,增長幸福指數,并且可以不拘時候和不拘地方。可以說沒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可以限制我們的體育表現。例如,隨時隨處伸伸腰、彎彎腿、搓搓手、擦擦臉……這些都是簡單易行的。而且體育形式的表現不分強者弱者,它可能對弱者更為有利,更為切實可行,更為直接見效,更為經濟,簡直不要付出什么代價,便可使弱者強起來,并且是自力內力的作用,能自行提高生活質量。
3 發展體育事業,增強體能體質,可以從提高心理承受力上減少社會弱者
現代社會一方面高科技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卻造成了人們心理巨大的不平衡,西方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進入21世紀,對人類威脅最大的不是洪水,不是自然災害,也不是戰爭,而是一種心理疾病。心理疾病造成的社會危害是無法估量的,當今世界上恐怖事件頻仍,很大程度表現為社會心理不平衡的結果。有心理病態的人確是社會弱者,這不難得到證實。據有關報刊介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大約有100萬人患戰斗緊張病,其中45萬人患精神病而退伍,占美軍當時因傷病退伍人數的40%;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共散發傳單2900萬張,伊軍共有7萬人投降或被俘,其中70%的人承認自己是在傳單的影響下才投降的。這是因心理因素“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范例。三國演義里的空城計,以及諸葛亮罵死王朗、氣死周瑜,這都是諸葛孔明心理致勝的經典之作。心理作用如此之大,無怪乎天才之王拿破侖曾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即精神和劍,最終說來,劍還是要被精神所折服。”由此可見,現實生活中的弱者都與其心理弱質有關。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心理病態的人就是從來也沒有學會跟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人,這種人得不到社會尊敬和承認,也得不到愛和幫助。而體育既可是個體活動,也可是社會活動,它把個體與與社會化緊緊結合,恰好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關系氛圍,使人們在強身健體益智的同時,又能擺脫孤獨和隔閡,消除恐懼和憂慮,化解郁悶和煩躁,獲得一種心理自控能力和心理釋放能力,從而使個人心理輕松而平衡,舒坦而愉悅,也使社會心理環境得到和諧優化,以促進社會穩定平衡和持續發展。
總之,根據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對社會弱者本質特征的揭示,我們可以通過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增加就業機會,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利用社會資源的同時充分挖掘自身潛能,極力開展自力自助,讓多彩多姿的體育活動豐富社會文化,調節社會心理,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增進人們幸福指數,增強社會成員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終從一定程度上達到減少社會弱者之目的。
為此,我們要繼續遵循毛澤東曾經的敦敦教導:“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全民健身,利國利民。我們希望全社會切實重視體育、投資體育、參與體育,鼓勵每一個社會成員尤其是社會弱者親自投身體育,充分利用體育形式強身、健體、益智、愉悅、怡情、怡心。把體育當作事業,投資或投身體育,大體不致血本無歸,而總會血本尚存,血本更旺。大家知道,只有人身健康才是根本的首要的“一”,其它都是之后的“零”。因為身心健康是人生第一要素、第一財富、第一資本,而且是人生的第一幸福、第一享受、第一價值。體育可以為我們達到和完善這許多個“第一”,真是善美之至。因此,體育應當成為我們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和個人事業,并使之得到大力而科學的發展,為減少社會弱者,必須使人人成為身體和心理上的強者。
參考文獻
[1]艾米欠·路德維希.拿破侖傳[M].花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