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體育課教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當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的時候,必然要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為此,文本在總結現狀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校 體育 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215-01
美國課程理論專家古德萊德將課程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觀念層次、社會層次、學校層次、教學層次和體驗層次的課程。其中觀念層次和社會層次屬于設計和驗證階段。學校、教學、體驗三個層次則是對相關課程的具體實施。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他們是教學的組織者和控制者。所謂體育教學就是教師將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教師將知識進行設計和安排好之后,所有學生都要根據教師的計劃安排進行自己的學習。這種以教師文本的教學模式是不符合學生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學生才是整個教學環節的中心,整個教學活動都應當體現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針對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
1 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現狀
1.1 教學觀念與方法陳舊
在現代教學的指導思想下建立起來的教學觀念與方法是高校體育課教學的靈魂。教學觀念應當體現時代性和前沿性。當前,我國高校的體育課教學是以運動技術為中心,以“三基”教育為基本保障。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片面強調課程的強度和密度,以大量的訓練提升學生體質增長速度。而且教學中仍然是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學生的主導地位還沒有體現出來。無論是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實踐技能都以灌輸為主要的教育模式[1]。在這種模式下大學生個性特點很難發揮出來,大學生潛在創造力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被埋沒。
1.2 教學內容科學性和規范性不足
當前體育課教學內容的最大特點是“大而雜”,必修課內容過于龐雜,這是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小而全”的特點下衍生而來的。另外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全面發展原則的影響,不加區分的增加高校體育授課內容。意圖廣泛地培養學生的興趣。但是這些龐雜的課程并沒有引起高校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多課程的學習只是敷衍了事,形式大于內容。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高校還存在著不科學、不規范的現象。
1.3 教學宗旨不清晰
當前我國體育課主要根據項目的技術特點安排課程,職業體育培養的軌跡比較明顯。學生在這種教育中對于知識、技術、技能能夠有序接受。但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卻是保障學生能夠掌握和提高常用的運動技巧和技能。在鍛煉身體和培養學生終身鍛煉意識方面能夠有所突破[2]。為此教學的難點、重點應當向這方面靠攏。對于那些基本運動技術的應用與提高應當在教學中給予重點關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體育鍛煉的作用,提高他們這方面的努力應當給予重視。但是目前的教學只重視技術,不重視能力。
2 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改革建議
2.1 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教學意識
更新觀念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在教育形式不斷發展變化的背景下,傳統的體育課教學仍然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窠臼,考試項目仍然是平時教學中的主要參考。學生體育成績是教師在教學中考慮的主要因素,一切不利于成績提高的教學都是無效的教學。而對于能力的提升和興趣習慣的養成給予的關注少之又少。這種教學理念是不合理不科學的。為此,教師應徹底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應當在“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開展體育教學。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技術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這對于學生來說,不能從根本上提升體育鍛煉的效果,因此應當改革。
2.2 優化課程體系,提升教學內容的規范性
大學生應當在教育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存。在學習任何一門課程的時候,首先應當掌握學習的方法,不斷提升自己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并且在實踐中不斷的檢驗和踐行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并將學會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因此在課程體系中,要突破傳統教學中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的教學,強化體育的健身、康復、娛樂、休閑等功能。對課程內容實行精細化設置,體現“小而精”的特點,讓學生系統的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幫助他們消化和吸收所學的內容。有助于習慣的養成。
2.3 以明確的教學目的調和教學的現實性和實用性
體育教學應當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目的,不斷促進身心素質健康的發展,為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對職業體育與業余體育應當嚴格區分,對于業余體育愛好者不能以職業體育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同時,對待職業體育者應當嚴格要求,不能將其等同于業余體育愛好者。體育運動的技術性和實用性都應當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有所體現。體育不但是學生課程的一部分,而且還應當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他們休閑娛樂,增強體質,提高情操的首要選擇,因此,應當在教學目的中體現對體育的這種實用性的重視。
2.4 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是教學改革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改革成果的檢驗,同時也是發現問題、持續完善教學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教學中,教學手段應當合理的運用評價體系,以此為手段,不斷提升體育課程。在評價體系建設和發展中,對學生成績的考察時必要環節,無論何時這一環節都是不能省略的。但是成績只是表象特征的反應[3]。對于學生能力增長的考察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在評價體系中應當重視自我參照,對于彈性的、遷移化的知識技能的考察應當不斷探索新的方法和形式。評價應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發生的變化,無論是進步還是倒退都應當在評價體系中有所反應。在具體實施形式上,可以組建一支由專家、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評價團隊。深入學生實際,通過當面交流和具體項目的考核,對學生體育素質給予綜合的客觀的評價。
總而言之,新形勢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正在經歷自我發展和提升的轉型期。諸多問題的存在是課程改革的內在動力,也是體育教學提升水平的重大機遇。為此在教學理念、具體手段上都應當做相應改革。
參考文獻
[1]盧元鎮,張新萍,周傳志.2008年后中國體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準備[J].體育學刊,2010(2):1-6.
[2]鄭建民.中美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考核個案的比較分析[J].體育學刊,2008(2):49-52.
[3]黃平波,安國彥,劉龍.學校體育異化現象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8(2):8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