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新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我發現歷史課程從“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到“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再到“教學建議”、“評價建議”等多個環節,都做了根本性的變革。不再只注重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歷史;課改;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教學和教育方式,需要跟隨時代教育進步的腳步進行改革和創新,改變教師教學理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也要改變單純的在教材中吸取知識而更應該擴展到科技信息資源;從學校環境中授教發展向家庭、向社會環境中授教和適應,這才是新時代學生的學習要求,這就需要我們確立現代教學觀念,適應課改需要。
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教師角色的轉化。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對教學方式進行革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在自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和確立學習價值觀。教師也應因材施教,不能只一味的傳授知識,要根據班級中不同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重點授課,由重視教學到重視學習過程的轉變,由單一傳統的單向信息向立體多向教學轉變。
教師要轉變教學思路和角色,不能只單純的授課,更要促進學生的學習,給學生選擇和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和修正,培養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良好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積極學習的熱情。師生共同組建討論小組,良好融洽的教學關系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溶于課程實驗中。
教師也應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理論儲備。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在日常教學和備課中的教學經驗,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者與同事一起備課討論。教師應以研究者的身份和心態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研究和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升和發展自己。
教師要在新課程的教育提綱規定下,準確把握新教材。新課程要求不僅僅是更換教材內容,更重要的是教學管理的模式和思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路,更新借鑒新型理論知識和教育途徑。
歷史學科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具備課程意識、開放意識和學生意識、問題意識。新教材的改革體現在呈現的方式多樣,解決途徑的多樣化,以及思維模式的多層次行,理解思路多路徑以及問題答案不唯一,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頭腦。當然對教師的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面對新課程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學習新的教學知識,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武裝頭腦,只有真正領悟了課程改革的核心,教學方法改革才能有新的突破。
新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是難度降低了,知識面寬了。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成為多面手,會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解決歷史教學中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及時的“充電”,以提高自身的素質,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多種學科的知識。
其次,要正確認識學生角色的變化。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學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引導學生走正確的學習道路,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學生,研究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態度、已有知識、學習能力等,做到有的放矢。培養學生不拘于教材,不囿于成規,能進行獨立自主的思維,培養學生質疑求異,對有關歷史問題提出自己看法的辯證批判思維,能不被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所禁錮,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徑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多向性思維,能舉一反三,由此及彼,以史為鑒的聯動性思維等等。所有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基礎之上。由此,主體性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
例如,在講授《辛亥革命》這一課時,教師只規定主題,不規定題目,由學生自主命題,自行查資料,獲取有關信息,自主撰寫論文。我們根據教材要求,在學生在學完該節后,要求他們在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意愿,對“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即主題)從原因、經過、結果、意義、影響、評價等各個側面選題,寫出有關辛亥革命方面的歷史小論文。
這種做法有較大的靈活性,學生可以量其所長,自由發揮,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們從數十篇學習習作中選出五篇,裝訂成冊,在學生中交流,學生備受鼓舞,寫作歷史小論文的熱情高漲。
再次,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為開放式的學習方式。
要拋棄傳統單一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采取靈活新式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在教師指導下能夠主動的學習、喜歡學習是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教學的目標。將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主動去了解和接受,提供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推進開放性教學,尋求科學的教學方法,方法運用得當,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師生都會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教師指導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地位,給與學生充分的講解,學生解決過程中也是占據主導地位,對所學內容和發現的問題,自己獨立的探究并解決。第二、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有了興趣那么學習過程就是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第三、教學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學生會主動探求學習方式,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依賴他人。學生通過實踐和學習,從中總結理論和經驗,成績得到相應的提高。
總之,面對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要盡快適應自己角色的轉換,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超越提升自己,溶入到課程改革的大潮流之中。
參考文獻
1、秦坤相. 淺談如何進行歷史復習. 《河北教育(綜合版)》[J] 2007年09期.
2、趙艷秋. 如何進行歷史課堂中的德育教育. 《教育教學論壇》[J] 2013年35期
作者簡介:
劉麗萍:1975年6月,女,漢族,山東省昌邑市,聊城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研究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