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新課程標準,靈活選擇教學方式,正確定位師生角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關鍵詞:高中地理 有效性 學科特點 教學方式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是衡量課堂成敗的重要標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也是新課堂改革追求的最終目標。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為我們教學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1 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編高中地理教材由傳統的重視學科知識的完整和系統,向突出“人地關系”的學習主題轉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新編地理教材還刪除了舊教材中那些偏、難、繁、深的地理專業知識,降低了地理學習的難度,適應了高中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和地理教材,為高中地理教學重新定位:圍繞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大主題進行,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同時,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習慣和探究興趣,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啟發學生的心智。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中的熱點問題設置地理探究題目,比如,可以引導城市學生結合地理知識來探究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城市規劃、人口問題、交通問題、環境問題等;鼓勵農村學生探究限制自己生活地區農業發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現有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等。這些接近學生生活的內容的學習和探究,有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 結合新課程標準,靈活選擇教學方式
傳統課堂上,教師習慣面面俱到地講解,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胡子眉毛一起抓。一節課下來,學生獲得了一大堆零星的地理信息,且大部分是靠教師的單方面傳授,學生成為教師對知識解讀重復者、記憶者,貯藏知識的容器。這樣得到的知識是“死”的,缺乏活力的,更談不上學以致用。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旨在改變傳統只注重知識、忽視知識獲得過程,只重視能力、忽視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知,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接受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課堂教學模式,比如,目前最盛行的目標教學法。教師在大力推行目標教學法的同時,還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組織課堂,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地理科目內容豐富,不同的知識分支特點各異,需要運用與學習內容相適應的學習方法,比如,學習“宇宙的地球”和“自然環境”部分,有些內容抽象、不易把握,教師就要借助現代的多媒體技術,以視頻或動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運行情況,以及由此形成的晝夜變化、四季交替等地理知識。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直觀性,能借助直觀感受幫助學生形成抽象思維。然而,對于那些能借助課本插圖就能很容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就要化繁為簡,引導學生借助課本已有的插圖信息進行解讀和分析。對于某些需要大量課外材料補充的學習板塊,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大力開發課外課程資源,以豐富的材料、多元的信息來促使學生對問題分析、認識的全面深刻。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不但有助于實現教學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3 正確定位師生角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理念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徹底否定了傳統課堂教師獨霸主動權的局面。教師要認真踐行新課程理念,將學習主動權教給學生。不但要引導學生去主動獲取知識、吸收信息,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的習慣,還要讓學生參與到制定學習計劃、預設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式等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的每一步都有主人翁意識,都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在面對靠個人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替學生分析解決,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構建知識體系。部分教師認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會出現課堂不易操控、學習效率低下等弊端。誠然,新的教學理念推行的初期,與“填鴨式”教學相比,會表現出一定的混亂、不易調控、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等弊端,但是,一旦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和技巧,學習能力得以發展和提高,學生就能自覺主動進入學習狀態,并快速找到自己學習的重難點,達到提高學校效率的目的。因此,教師一定要為師生關系恰當定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大幅度提高課堂效率奠定基礎。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的主導地位也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一方面表現在對學習方向的把握上,指導學生科學做好課前預設和目標設計,保證學生學習方向的正確;另一方面,教師應在學生的探究學習中充當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學生一起探索、討論、交流,共同完成意義建構。在探究過程中,當學生不能提出問題時,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當學生設計的方案不合理時,教師要幫助他們修改實驗方案;當學生交流討論出現爭執時,教師應及時地協調關系,鼓勵他們更深入探討;當學生無法正確分析處理數據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整合數據,從中尋找規律,發現規律;當學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結論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補充。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系統的教學課題,既需要教師有正確先進的教學理論作指導,也需要教師有相應的課堂調控能力,能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變通,將師生兩方面的因素都調整到最佳狀態,從而促使課堂教學有效性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軍英.淺談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2(02).
[2] 李文鋒.淺談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