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如何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和閱讀自覺性,培養閱讀能力,養成閱讀習慣,增加閱讀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 閱讀興趣 引導學生 閱讀方法 閱讀氛圍 閱讀習慣
【正文】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此外,《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于“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呼吁,已經成為廣大師生的共識。光在課堂上學語文,是不能真正學好語文的。從積累語言、提高素養、發展思維的角度說,學好語文更多的還要依靠課外閱讀。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外閱讀沒有合法的地位,各種作業擠占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再加上家長意識不到位等等,造成學生無暇讀書,也不愛讀書,課外閱讀水平參差不齊。那么,如何讓小學生愛上課外閱讀、主動閱讀呢?我結合教學實踐簡單談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他們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把心思轉移到課外閱讀上來。這樣,即使再忙,學生也會擠出時間來讀書,盡情享受閱讀的愉悅。
如今的社會是信息開放的時代,那些生動有趣的電視熒屏,那些形形色色的漫畫書時刻在沖擊著孩子們的眼球,很少有學生真正愿意坐下來靜靜地閱讀名家著作。即使給學生講一堆大道理,也很難收到實效。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教材給學生制造懸念,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例如,在教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時,我有意朗讀了一段成年后的閏土的描寫片段,學生聽了后感到一臉的茫然,他們不明白,為什么原先是一個聰明可愛、天真活潑的少年,成年后竟然會是那種狀況?這大大激起了學生要一讀原著的欲望。于是,我把魯迅的小說《故鄉》介紹給了大家……實踐證明:結合文本進行課外閱讀的引導和指導,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一座行之有效的橋梁。此外,我還經常講述自己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通過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二、減輕學生的做題負擔。
減少消除那些機械的、煩瑣的“題?!?,減少那些重復無用的作業,更多地騰出時間來讓學生痛痛快快地去讀,瀟瀟灑灑地讀,走進書中,真正地進行心靈對話。其實,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絕不是靠做習題“做”出來的,而是靠廣泛地閱讀“讀”出來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他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彼J為,文學就像一條清甜溪流,可以滋潤學生心田,啟迪學生心智,完善一個人的人生?,F在,我們更應大力提倡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上網瀏覽,廣采博聞,開闊視野。
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讀書氛圍。
如果說興趣是影響閱讀的內在因素,那么氛圍就是外在因素。首先,教師要舍得花時間來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新課標總目標中提到“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蓖ㄟ^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把在課內閱讀學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上,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廣泛而快速的閱讀,最大限度地吸收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其次,教師要能夠經常性地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為學生創造展示與交流讀書成果的機會,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再次,家長要充分認識到閱讀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保證課外閱讀的時間,并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果允許條件,提倡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只有這樣多管齊下,才能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保障和鼓勵他們與課外閱讀“零距離”。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認真讀書的習慣:平日課堂上就要求學生聚精會神地去讀課本,全身心地去讀,把書讀好,不要被外界干擾,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習慣。
(2)讀書時邊讀、邊想、邊寫讀書筆記。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認為,大凡讀書,須“眼到、口到、心到”。革命老人徐特立補充一“到”——“手到”,使這一讀書方法更為完整了。它要求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要“動眼、動口、動腦、動手”。這就是讀書“四到”法。
細看、細讀是第一步。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看的同時,要動口讀。朗讀,有利于啟迪思維,體會要領,通曉精妙。特別是名篇佳作,要聲情并茂地朗讀,最好背誦下來。
細讀的同時,還須結合“多思、善思”,做到邊讀邊想,讀中有思,動口又動腦。讀書必有疑,疑必要思,思方能進,強調讀書要“心到”,使讀書有疑而入,無疑而出。要想“開卷有益”,動腦是極為重要的。
除了看、讀、思之外,就是記了。“不動筆墨不讀書”,說的就是要“動手”做筆記、摘要、點評。
讀書的過程,是看、讀、思、記的過程,不可偏廢任何一個方面。
(3)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詞隨時翻閱詞典,然后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閱讀課文。
五、指導學生大量閱讀。
魯迅先生認為: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先生的話告訴我們,看書要像蜜蜂采蜜一樣,只有讀更多的名著,讀書的面廣一些,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優點”。
現在出版的書籍很多。好書可以影響學生的一輩子,壞書也會引人誤入歧途??梢娮x好書是多么的重要。在選擇讀物上,一定讓學生按自己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思想內容健康、題材廣泛、題材多樣的好書來讀?!墩Z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提出建議,參考其中,老師可向同學們推薦精品少兒讀物。這些圖書有童話、故事、兒童小說、詩歌、科普讀物、名人傳記等;有傳統精品,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國四大名著等。
總之,閱讀是一種能力,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我們應重新認識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加強課內外閱讀,讓學生喜歡閱讀,愛上閱讀。閱讀是一顆智慧的種子,讓我們一起在孩子的心里種下這顆種子。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教版及小語教材。
2、《小議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丁洋
3、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
聯系方式(電話):1347868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