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毙膭佑谇榉侥苋胛?,反之感人心者莫非于至情之文。一般作文得分高者,都是以情入文,感動自己而后才會感動讀者。很難想象一篇杜撰、模仿的文章能感人,即使遣詞造句如何華麗,如何巧思布局,也只落得牽強堆砌之嫌,沒有靈魂之類。高中作文,體裁紛雜而多樣,除了時間限定,和一定的評分標準外,無甚硬性的約束和標準。相反,高中作文的考核模式多樣化,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的同時,卻也意在考核學生的文學素養,品德素質,思想成見,更有甚者還可看出學生的理想傾向,性格形成。而用情之文,更顯一個人的素質品德,人文情懷。
關鍵詞:激發興趣、有效傾吐、比較體情、注重發掘情感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5(c)-0000-00
受教育的人跟種子一樣,是有生命力,能自己發育成長,因此要給他們提供充分的適合的條件,他們才能夠成長為有用之才。作文教學也是這樣的.要想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就要給他們一個適宜的情境。學生的不同情感體驗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寫作水平,因此創設必要的情境是課堂寫文成功的有力保證。
同時,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必須運用相應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誘導,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簡而言之,就是努力把抽象的寫作概念具體化、形象化。
興趣是靈感產生的基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把一堂作文課真正上好,在設定話題之前,就應該做到吸引學生的寫作興趣,盡快地引導學生進入寫作的狀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或者作文教學者應該有較高的導課藝術,授課語言力求做到新穎別致、匠心獨運,營造與作文寫作的密切情境。除此,要學會調動學生的生活,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抽身于具體的生活的情境中,去體驗當時的感受,當時的思路。讓抽象概念變為腦海中放映出的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畫面,進而心動而后筆動。
2創設情境,激發傾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弊鳛檎Z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教師發掘出情感因素成為學生積極學習的誘因,從而掀起課堂教學波瀾,讓學生置身于情感渲染之中,去感受課文內容,體驗文章情感。
作文教學課堂應該是活躍的、自由的、團結的,師生在課堂上應該是一種交流的、溝通的,尤其是情感的真誠流露,更使課堂極具人文性、感染性。師生之間是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情感對話、交流。師生之間在學識上可能有高低、差異,但在情感上卻是平等的。所以,語文課堂上應當呈現這樣的情景:教師感動學生,學生理解老師,師生共同用情把教學推向頂端。這就是語文教學過程中流動的情感力量。比如以《好奇心》的為題寫一篇作文,在引導學生寫此文時,教師可先以聊天的形式和學生談談自己小時因好奇心而發生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或是談談就你知道的一些偉人的好奇心而引發的趣事等,讓學生各抒己見參與到話題中來,這樣輕松有趣地聊下來,學生自然“浮想聯翩”,各自心里都給好奇心加上了一些色彩與印象,寫起作文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發掘情感因素,強化情感的交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交流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提高語文素養。
3豐富蓄積,比較體情
寫作素材普遍來源于現實的生活里,生活在向上發展,寫作材料自然也會滔滔不絕地流注而來。所以,學生應該觀察生活,留意身邊的瑣事,關注現實的一花一草,從而積累豐富的生活見識,這樣自然而然寫作時就有了傾吐的源流。而經過了十多年的豐富多彩的兒童——少年——青少年的人生歷程,學生們的生活積累應該不少,只是作為學生大都存在一個問題:缺乏去發現的視野。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或者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向現實生活中,結合各種課內外教學資源,讓學生閱讀社會之書,養成寫日記寫心得的好習慣,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就有了充足的寫作源流,自然也就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了。
當然,生活認識的累積,也包括對書籍的閱讀等間接吸收知識的方式。教師可建議學生去閱讀一些有代表性的細膩感人的美文作品和名家名作,讓學生在被感動的同時,也受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領悟能力,奠定了以情動人的寫作意識。正所謂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可以明晰差別,抓住特點,較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經過這么一比較,好壞,優劣之分也就顯而易見,相信人性大是趨優而棄劣的。所以,用情之文才會“長青”。
4教給方法,有效傾吐
凡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情于文的同時還需了解一些特有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人的情感是適時適境而自然產生的沒有通過特定的約束的抽象存在,所以,喜怒哀樂不時變換,在這變換中人們要怎么把握住情感主軸,給它渲染、點綴,進而成為一篇佳文,確實需要些技巧方法的加入,以及謀篇布局的安排。個人覺得在方法教給上,也要抓住主體情感方向,然后從取材、構思、起草三個環節,使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提升寫作水平。
雖然時代潮流下現代社會多元化的文化即時碰撞而出,但在應試教育制度的背景下,人類的智慧都是為其提供方便易行的對題方法,所以在升學壓力面前,就有了“猜題”、“反猜題”、“反套題”的新花樣老套路出現,如此就有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現象層出不窮。在這種千篇一律的被“訓練”中我們看到的其實就是一個被平均了的生活,一個作為公約數的人生觀,一種一高興就“耶耶耶”地歡叫的生活,一“愛”就希望工程,貧困山區的呼吁。。。。。。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態勢下,學生的“個人記憶”和“個人經驗”這些“真實的生活”被層層遮蔽了。想當然的,這種強化的教育模式下,寫作文成了應付,學生很難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愉悅的審美感受。沒有興趣,沒有愉悅,他的記憶就無法喚醒,情感就無法激漾,內心就無法激越,思路也就無法打開。在寫作文成為一件很難受、很痛苦、很郁悶的事情之后,還怎么有好的作文出現?所以,作為這個特殊時代的教育者,有責任把作文還原歸正到原本的位置,不讓牽強浮夸、矯揉造作、辭藻堆砌、空洞貧乏,成為作文的潮流趨勢。還原披情入文,以情動人的寫作本色。
參考文獻:
1、《湖南教育》 2001.4 湖南
2、彭世強《情景作文指導》上海教育出版社
3、劉心武主編,鄭佳節著:《作文技法通鑒》(中學生版),遼寧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