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從高中新編地理教材的特點和對新教材教學的思考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 新教材 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新教材不斷普及。新編高中地理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呈現出科學性、獨特性、新穎性的特點,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尤其是知識難度的降低,更加接近人們生活的趨向,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提供了基本的條件。教材的更新必然帶來教學的改變,這種改變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更多的應該是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理念應該更先進、更具時代特色;教學思想應徹底改變教師是權威、掌握課堂主動權的陳舊思想意識;教學方式應該趨向多樣化和開放化。在此,談一談本人由高中地理新教材引發的教學思考。
新編地理教材呈現出的特點:
1 高中地理新編教材的特點
高中地理新編教材徹底改變了原教材按照地理科學體系安排教學內容、體系龐大、內容繁雜、難點過多、重點不突出、實用性差的特點,將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改革,刪減內容、降低難度、重點突出、綜合考慮、增強知識的實用性。新編地理教材的最可喜變化是注重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增加了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探究內容。這種教材編排,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創新學習不無裨益。
2 突出人地關系
與舊教材重視知識體系完整不同,新編教材弱化了地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卻突出了人地關系,始終將人地關系貫穿始終,且放到重要的位置。這是地理教材的一次重大變革,首次將自然地理、認為地理、區域地理統領于人地關系的主題之下。這種對人地關系的強化,表現了新地理教材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傾向,符合全球的發展趨向和時代的主題:關注地球、關注未來。
3 注重聯系社會實際
新編地理教材在弱化知識體系的同時,注重了知識的實用性和新穎性,將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作為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其突出表現是“密切聯系實際,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新編教材中增加許多案例和探究性學習內容,將地理學習與社會實踐探究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利用地理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和敢于創新的精神。同時,將地理知識與其國內外重大實際問題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 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材體現出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特點。教材在選編內容時,在主體知識的基礎上,注重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很多具有趣味性、閱讀性的材料。在練習題目的設計上,也巧妙地安排了很多活動、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分析、探究、講座等多種學習能力,對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5 各種類型的插圖增加
新編地理教材與內容改變相匹配,增加了大量各種功能的插圖,用于展示地理現象,解釋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地理運動過程的示意圖,各種資料統計圖、框架圖等。同時大量增加了景觀照片,這時原教材所沒有的。大量圖片的編排,除了形式更加活潑新穎,吸引學生外,還向學生直觀提供了圖片信息,將一些難以用語言文字描述的地理信息直觀展現出來,增加了表達的直觀性。圖片的大量增加也增加了課本信息的多樣性,是的地理學習充滿了活潑、新穎的元素。對于新教材的教學思考:教材內容和編排形式的變化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風向標。面對一個嶄新的教材,我們應馬上想到教學方向應該與教材的內容和編排保持和諧一致,應該在教學中體現出新教材的靈魂和內涵。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實施新課程教學改革呢?
6 轉變教育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非常注重學生地理知識體系的建構,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教師要以新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更新教學理念,弱化地理學科的知識體系構成,大膽將以往的偏、深、繁、難的學習內容拋棄,以人地關系為中心和主題,注重引導學生將地理學科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注重引導學生以地理知識去認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盡快實現由注重知識體系的構成向注重聯系實際的轉變,促使地理教學由“教書”向“培養學生的地理素質”轉變。
7 突出地理教學的社會性
新編地理教材關注人地關系,各個板塊的內容都以其為基礎。我們的教學也要由“知識中心”向“人地關系中心”轉變,在進行教學預設時有意識地關注本章節內容與人類活動、社會發展的關系,設計與實際聯系緊密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人地關系。在教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開發課外課程資源作為教學的補充,以突出人地關系的主題。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知識去認識、分析、解釋周圍的地理現象,明確人對地理的反作用,認識人地關系的互相性、雙面性。
8 推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將地理知識與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在了解地理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比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時候,讓學生結合近年來鄱陽湖變草原的實例來分析干旱、洪澇災害的成因。在分析成因時,要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入手,全面進行分析。既認識到自然災害的不可避免,又要認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形成的推動和加速,從而提高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
9 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根據新編地理教材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和“學”結合起來,并盡可能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變“接受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教師要盡快實現角色的轉變,由課堂的操控者轉變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做學生學習過程的合作者和啟發者,引導學生逐漸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堅持多面性原則,既要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還要培養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0 現代媒體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并用
在多媒體技術逐漸成為教學新寵的同時,很多簡潔、高效的傳統教學手段被視為落后的代表。衡量課堂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是教學手段,而是教學效果。凡是能啟發心智、加速思維的教學方法都是有益的。教師要借助課本的插圖,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簡潔性,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吸收地理信息、理解地理原理,防止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在完全可以借助插圖完成學習活動的情況下,就沒有必要再借助多媒體技術。只有當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加快教學進程、擴大課堂容量的時候,我們才將這種先進的技術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 楊鴻雁.基于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研判與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1).
[2] 王艷萍.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