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血管性癡呆常見中醫證型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的關系。方法 選擇邯鄲市中醫院2019年1月至2013年1月診治的老年VD患者160例,男90例、女70例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中醫證型;同型半胱氨酸
【中圖分類號】 R65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2-0005-01
血管性癡呆(VD)是各種腦血管病引起的獲得性智能損害和認知障礙綜合征,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多樣,任何引起腦血管病的因素都有可能導致VD。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tHcy)血癥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的特色,但VD病因復查,證候多樣,難以掌握。本文旨在探討VD患者的常見中醫證型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關系,從這一層面揭示中醫證型變化的規律,為VD的中醫辨證分型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診治的老年VD患者160例,男90例、女70例,年齡(63.8±6.7)歲,排除既往有明確的胃、十二指腸病史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冠心病、嚴重貧血、各種嚴重感染、意識障礙、嚴重失語及不配合檢查者。同期選擇30例非癡呆腦梗死同齡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4.4±5.1)歲,所有對照組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2]。VD不同分型組患者與非癡呆患者性別、年齡、高血壓、吸煙等比較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診斷及證候標準
參照2002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延緩衰老專業委員會癡呆工作小組制訂的VD診斷、辨證及療效評定標準(研究用)進行辨證,可為腎精虧虛證、痰濁阻竅證、瘀血阻絡證、肝陽上亢證、熱毒內盛證、腑滯濁留證、氣血虧虛證。由2名以上的中醫主治醫師進行中醫辨證。
1.3 標本采集和分析方法
全部受試者取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放于含有抗凝劑試管中,充分混勻,離心取血漿置4度冷藏備用,使用HITACHI7180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漿Hcy水平,試劑由上海復星長征醫學有限公司提供。
1.4 神經心理學檢測
所有患者均進行臨床癡呆量表(CDR)、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檢測,由我院心理測量室專業人員進行檢測。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l7.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i±s表示,多組資料因滿足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故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若有統計學意義,再進行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計量資料如滿足正態性相關系數用Pearson秩相關分析,如不滿足正態性采用Spearman秩相關分析。
2結果
2.1 患者Hey水平與中醫證型的關系 腎精虧虛組、痰濁阻竅組、瘀血阻絡組、肝陽上亢組、熱毒內盛組、腑滯濁留組、氣血虧虛組的Hcy水平分別為(14.38±6.32)、(23.56±9.55)、(25.60±10.64)、(28.88±8.35)、(28.85±8.87)、(25.14±12.62)、(14.66±7.59)μmol/L。VD各組Hcy水平均高于非癡呆腦梗死組[(10.88±5.0)μmol/L。 (P<0.05),腎精虧虛組、氣血虧虛組與其他五組VD患者差異顯著(P<0.05),腎精虧虛組與氣血虧虛組Hcy含量無差異(P>0.05)。
2.2 不同證型VD患者癡呆評分與Hey含量的相關性 表1可見,Hcy含量與MMSE有顯著負相關關系(r=-0.497,P 3 討論 多項研究證明,高Hey血癥是VD的重要危險因素,高Hcy誘發VD的可能機制是:(1)Hcy通過激活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而具有神經細胞毒性,從而導致海馬部神經元死亡。(2)Hcy被轉化成同型胱氨酸,而后者對海馬部神經元具有興奮毒性作用,使患者智力、記憶等功能受到損害,導致癡呆的發生。(3)Hcy促進過氧化氫和氧自由基的形成,過氧化氫和氧自由基對血管內皮細胞具有毒性作用,損傷血管內皮細胞。(4)Hcy水平增高導致動脈硬化的發生率增高,動脈硬化會導致認知功能的下降,進而引發患者癡呆。國外研究證實,高Hcy是VD發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中,非癡呆腦梗死患者的Hcy水平低于VD組,與國外研究一致。臨床實踐中,發現血漿中Hcy的濃度同MMSE評分呈負相關,是早期認知功能減退的危險因素。大多數研究發現,Hcy水平與認知功能具有顯著相關性,也有些研究發現Hcy水平與MMSE無相關性。本研究發現隨著Hcy水平升高,MMSE評分逐漸降低,Hcy與MMSE有顯著負相關關系。Hey水平是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而隨著Hey水平升高,CHR評分逐漸升高,Hcy水平與CDR有顯著正相關關系,與文獻報道結果基本相符。結果證實,Hcy水平增高是VD發生的危險因素,體內與Hey代謝有關的維生素等因子的缺乏會導致Hcy水平增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補充維生素,避免高Hcy發生。 中醫對VD病因病機的認識散見于祖國醫學文獻中。早在《靈樞·海論》中就有“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的記載;清·王清任《醫林改錯》也認為:“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近代學者對VD病因病機的認識大體趨于一致,認為該病病位在腦,病變基礎在腎,且涉及心肝脾等臟腑;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者不外乎精神、氣血、陰陽等正氣的衰少;標實者不外乎氣、火、痰、瘀等病理產物的堆積。由于臟腑虛衰,陰精虧空,不能上充于腦,復加痰濁瘀血等毒邪內生,使虛痰瘀互結于上,損傷腦絡而元神失聰。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了不同中醫證型組Hcy含量與MMSE、CDR癡呆量表存在相關關系。 綜上所述,VD組Hcy水平高于非癡呆腦梗死患者,腎精虧虛組、氣血虧虛組血漿中Hcy含量顯著低于其他組。提示VD患者氣、火、痰、瘀等病理產物與Hey相關。中醫理論認為,氣、火、痰、瘀等病理產物都是機體氣血功能失調產生的病理產物。故可以將Hcy導致癡呆的過程認為是中醫氣化功能的失常,這為今后對VD患者的辨證發掘了新的依據,也為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王曉健,華何柳,何毅嫻,等.中西醫結合并康復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療效[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6;15(5):498-9. [2]中華神經科學會.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