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頭孢菌素類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有關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進行預防。方法:選擇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曾收治的患者86例,所收治的這些患者均利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并且有部分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對患者不良反應的出現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其所出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結果:通過觀察分析發現,在這些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生理特征、患者飲食習慣以及用藥習慣等原因。結論:通過對患者采取一定有效措施能夠使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可以通過對患者患者病史進行詢問并且在其用藥一周后對患者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與患者之間進行良好溝通,從而防止其發生,若患者以出現不良反應,要采取措施進行有效處理,從而使不良反應程度盡可能降低。
關鍵詞:頭孢菌素;不良反應;原因;預防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2-0084-01
在近些年來,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得到快速發展,所出現的抗菌素類藥物正在不斷增加,并且抗菌素類藥物也有更加廣泛的治療范圍,但是在治療過程所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也有十分明顯的增加,在臨床上抗生素類藥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在臨床上頭孢菌素類藥物是一種比較常見抗生素,抗菌作用比較強,能夠耐β-內酰胺酶,并且藥物毒性比較低,所出現的過敏反應也比較少,在臨床上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但是因為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影響,仍然有一定不良反應存在[1]。本文選擇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曾收治的患者86例,對其出現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曾收治的患者86例。在這些患者中,有46例為男性患者,有40例為女性患者,患者年齡在20—60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42.5±2.6歲。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資料,并找出存在不良反應患者,并且對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的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對其不良反應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2]。
1.3統計學分析
對患者不良反應的原因完成分析之后,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且用t進行檢驗。
2.結果
在這些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在這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為女性,另外3例為男性,不良反應的類型主要包括過敏、消化系統不良反應以及泌尿系統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生理特征、患者飲食習慣以及用藥習慣等因素,其中有3例患者是由于自身生理特征因素,有1例患者是由于飲食習慣,另外2例患者是由于用藥習慣。
3.討論
頭孢菌素屬于半合成抗生素類,該藥物母核是7-氨基頭孢烷酸,根據其不同側鏈以及其不同抗菌性能,一共可以分為四代。隨著其種類的不斷增多,其抗菌性能也越來越優越,在臨床上的應用率也逐漸增多,在其應用越來越廣泛的同時其不良反應也逐漸增多[3]。
在患者自身生理特征方面,主要是與年齡、性別以及體質、服用方式等因素有關。在機體的各系統內都有可能會出現,其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比如說消化系統所出現的不良反應,其主要表現就是惡心、嘔吐,泌尿系統所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從少尿、水腫以及腎損害等方面表現出來。
在自身飲食行為方面,頭孢菌素類的抗生素能夠抑制肝臟內的單胺氧化酶,比如說患者所攝入的食物存在一定組胺產生作用,會造成喪失組胺的氧化破壞功能,進而堆積而有重度形成,尤其是死亡的海產品,很容易有此類反應出現;再者就是飲酒,對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而言,在其結構中存在硫代四唑,在患者飲酒之后,乙醛脫氫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導致出現乙醛降解障礙,而在體內積蓄,進而導致乙醛中毒[4]。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用藥方式,頭孢菌素類的抗生素主要有兩種用藥方式,即口服與靜脈注射,一般口服所受到的環境因素影響比較小,一般不會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而利用靜脈注射方式,藥物會直接進入到血液內,機體內肝臟具有首過作用,會對其進行降解,在藥物內所所存在雜志就會向血液內直接進入,從而與機體之間有反應發生,進而有過敏反應形成。
針對導致不良反應出現的這些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用藥前對患者病史進行詳細詢問,對患者是否存在藥物過敏史進行詳細了解;第二,選擇適應癥,對于適應癥以及藥物用量要進行合理選擇,對于存在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要藥量適當調整,若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要將藥量減少,將療程縮短;第三,在對患者給藥之前,要對患者進行原藥皮試,在藥物配置過程中要注意使人員走動盡量減少,從而使漂浮物減少,對于液體類藥物,要防止開口傾倒,最好將藥物用生理鹽水進行溶解,防止用葡萄糖進行溶解而使得藥效降低;第四,在治療過程中,若有偽膜性腸炎發生,要將藥物立即停止,并且要對其進行合理補液以及激素等治療;第五,在患者用藥之后,在服藥期間以及在服藥一周時間之后,要對患者注意觀察,防止其食用海鮮類食物或者飲酒,從而使雙硫樣反應以及食物中毒的發生率降低[5]。本文中患者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比較少,并且通過采取一定措施均得到一定控制,未對疾病治療產生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對患者采取一定有效措施能夠使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可以通過對患者患者病史進行詢問并且在其用藥一周后對患者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與患者之間進行良好溝通,從而防止其發生,若患者以出現不良反應,要采取措施進行有效處理,從而使不良反應程度盡可能降低。
參考文獻:
[1]屈偉紅.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9(12):1047-1048.
[2]楊瑤菊.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J]. 中國衛生產業,2011,22(33):64-66.
[3]劉秀英.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與預防[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3(25):86-87.
[4]于紅,楊峰.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與預防分析[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9(26):179-180.
[5]齊敏,馮煥敏,高軼峰.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研究[J]. 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3(33):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