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后抑郁是一組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一般發生在分娩后的2周。為了對產后抑郁患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分析,我們對650例產婦進行了心理抑郁焦慮量表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關鍵詞:產后抑郁;心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 R3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2-0101-01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1年01~2012年02在本院婦產科住院產婦650例(其中剖宮產250例,正常產400例),年齡20~39歲。
1.2 方法 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采用Zung評定抑郁量表(SDS),主要評定依據為項目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分為4個等級,標準分53分,高于53分記為有抑郁癥;Zung評定焦慮自評量表(SAS)主要評定依據為項目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分為4個等級,標準分50分,高于50分記為有焦慮證。
1.3 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不同生育方式產后抑郁、焦慮發生率比較650例產后患者,抑郁410例,發生率63.08%;焦慮350例,發生率36.92%;部分患者抑郁焦慮癥狀均出現。生育方式不同,抑郁焦慮發生率也不相同。剖宮產患者產后出現抑郁焦慮發生率較正常產患者高,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77,4.132,P<0.05)。
2.2 不同文化程度與抑郁焦慮的關系 文化程度越高,出現抑郁焦慮的可能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出現抑郁焦慮的可能性越低,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2,10.12,P<0.05)。
2.3 不同職業與抑郁焦慮的關系 農民出現抑郁焦慮的可能性最低,其次是工人,而干部最高(χ2=10.47,8.66,P均<0.05)。
2.4 年齡與抑郁焦慮的關系 不同年齡產婦抑郁焦慮發生率比較,高齡產婦出現抑郁焦慮的可能性較高,非高齡產婦出現抑郁焦慮的可能性較低(χ2=10.54,8.23,P均<0.05)。
3 討論
本組結果發現半數以上婦產科生育患者產后會有抑郁、焦慮的產生。這種焦慮和恐懼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娩前后體內各激素之間的比例發生改變,內分泌功能的不平衡,這可能是產后抑郁重要的促發因素。此外,心理因素上如厭惡妊娠、對分娩的緊張恐懼、擔心嬰兒撫養等種種問題,也可能為誘發因素。再者,產婦的個性也是此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好勝、責任感強及神經質性格。多數出現抑郁癥狀的產婦害怕生育對身體的創傷與疼痛,擔心生育過程是否能順利進行及產后疾病及對工作、生活的影響等。這可能是由于生育前患者對生育和即將施行的生育手術缺乏認識,對生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及生育后對身體、生活的恢復能力自信心不足,從而導致心理沖突。因此抑郁和焦慮是婦產科產后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這些焦慮心理狀態影響到患者身體生理功能的康復,也會影響到產后生活工作的恢復。
本組資料顯示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高以及從事非體力勞動職業的產婦由于擔心生育可能會危及自身及孩子生命,以及 可能出現的難以忍受的疼痛和較長的生產時間,產后可能對家庭關系、工作機會的影響等,因此抑郁焦慮程度更明顯。文化程度越高的產婦(特別是知識女性)受工作領域內工作競爭壓力相對較大,對產后能否失去現有的和將來的工作機會和晉升機會憂慮較多,故產生抑郁焦慮程度較高;而文化程度偏低產婦,生活和工作領域內競爭壓力不是很大,除考慮撫養兒女所需要經濟承擔能力外,無自身工作和生活上過多的考慮和壓力,故產生抑郁焦慮程度較低。
4 心理分析
4.1做好產婦心理疏通工作 醫護人員要關心患者,主動和患者交談,了解憂郁的原因。鼓勵產婦積極面對妊娠,了解婦女妊娠中身體各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分娩時不要過分緊張,放松自己,分娩后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休息,調整好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正確面對孩子降臨后的一系列問題。指導產婦與嬰兒進行交流、接觸,協助并促進產婦適應母親角色,培養產婦的自信心。
4.2指導家屬配合讓家屬了解此病的特征特點,取得 積極配合。做到對產婦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當產婦表現煩燥、憂慮、易發脾氣時,要表示理解,給予安慰勸導。
4.3做好出院指導與家庭隨防工作 為產婦提供心理咨詢機會。在隨防期間一旦產婦出現抑郁焦慮的各種表現時,應囑患者及早去醫院就醫,千萬不可礙于面子,隱瞞病情,以免延誤治療。對于有嚴重自殺危險者,必須及時住院治療,防止嚴重后果的發生。
5 小結
產后抑郁癥只要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做好心理護理和心理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參考文獻:
[1]王文紅,王文艷.產后抑郁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干預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1,9(11):2248-2249.
[2]王慶芳,黃素萍,范衛春,等.產婦產后抑郁及其影響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18):1124-1125.
[3]郭田,周克雄.三種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產后抑郁發生情況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4(24):2220-2222.
[4]趙玉霞,章涵.產后抑郁及相關心理社會因素調查[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4(1):357-360.
[5]桂素琴.產后抑郁護理干預28例[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4):69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