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聲中外的唐代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實際上都是隋朝建造的。創建這兩座名城的第一功臣,名叫宇文愷。隋朝定都長安時,始建于漢代的長安城已有八百年歷史,街市狹小,宮宇朽蠹,供水和排水不通暢。宇文愷僅用九個月時間,便在長安奉命主持修建了嶄新的大興城。他根據方整對稱的原則,沿著南北中軸線,將宮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郭城則圍繞在宮城和皇城的東、西、南三面。他還第一次把宮室、官署區與居住區嚴格分開。全城由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劃分為108個里坊和兩個商市,形成棋盤型布局。白居易有詩云:“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大興城影響深遠,日本飛鳥、奈良時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就是仿效其布局特點而建造的。對于洛陽城,唐人李吉甫稱:“(東京)宮室臺殿,皆宇文愷所創也。愷巧思絕倫,因此制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宋太宗年間,木匠喻皓奉命主持修建開封開寶寺塔。可是塔建成以后,人們發現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傾斜,感到奇怪,便去詢問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解釋說:“京師地平無山,又多刮西北風,使塔身稍向西北傾斜,為的是抵抗風力,估計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風吹正。”歐陽修曾稱贊喻皓為“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當時,盡管木結構建筑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但主要通過師徒傳授,缺乏專書來記錄和總結,以致許多技術得不到交流和推廣,甚至失傳。喻皓決心把歷代工匠和自己的經驗編撰成書。據說,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還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結構的形狀,考慮怎樣進行總結。經過幾年努力,喻皓終于在晚年寫成《木經》三卷。他把房屋結構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按照尺寸比例來安排構件,注意各部分之間的協調。無論從實用方面,還是從審美角度來看,這都不失為最佳方案。
北宋立國百余年間,官方大興土木,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大肆貪污。王安石主政期間,決心通過嚴格限制建筑設計的等級、設計標準及用料等,來遏制這股歪風。最終,供職于將作監(主管土木建筑工程的機構)的李誡奉命編成《營造法式》一書。李誡曾主持營建龍德宮、朱雀門、九成殿、開封府廨及太廟等大型建筑,經驗豐富。他在書中規定,凡設計和建造房屋,都要以“材”作為依據,并把“材”分為八個等級。該書還有附圖六卷,凡是各種木制構件、屋架、雕刻、彩畫、裝修等都有詳細圖樣。既有工程圖,也有彩畫畫稿;既有分件圖,也有總體圖。九百多年過去,這部當初出于現實考量的書籍,卻成為中國古代土木建筑工程的經典之作。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營造法式》為中國建筑的“文法課本”,認為李誡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師,書畫兼管的藝術家和淵博的學者”,甚至為其子取名“從誡”——意為“跟隨李誡”。
來自江蘇香山的蒯富是明初總管建筑皇宮的“木工首”,其子蒯祥十二三歲時就跟父親學習木工,16歲時便“能主大營繕”。靖難之役后,蒯祥被征召到北京,負責作為宮廷正門的承天門(即今天安門)的設計和施工組織。他設計了厚重的大門,堅實的紅墻,金頂彩繪的城樓和門前金水河上的五座石拱橋。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稱贊,永樂皇帝龍顏大悅,稱他為“蒯魯班”。在京40多年間,蒯祥還主持設計了故宮三大殿,以及兩宮、五府、六衙署等。他精通尺度計算,每項工程施工前都作精確的計算,竣工之后,位置、距離、大小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后代大多繼承其技藝。直到晚清,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說法。
明代的計成年輕時善于繪畫,師法五代山水宗匠關仝、荊浩的筆意。他亦喜游歷,足跡遠至燕、楚等地。中年后,計成定居潤州。此地常有人在園林中以巧石疊假山,計成看后不以為然,批評那些假山形態過于做作,不及真山自然可愛。旁人挑戰他:“君能之乎?”計成于是壘一石壁作回應。見過的人都欽佩地稱好。他為進士吳玄造園,“宛若畫意”,“想出意外”,吳玄喜曰:“自得謂江南之勝,惟吾獨收矣。”造園之余,計成將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總結為一書,初名《園牧》。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士曹履吉看到此書,稱贊道:“斯千古未聞見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開辟,改之曰‘冶’可矣!”此書日后付梓,遂更名為《園冶》。
明代萬歷年間,正是江南園林極盛之時。擅畫山水的張漣,以畫家眼光觀察園林,分析其筑山理水的長短,嘗試用山水畫法堆山疊石。他所布置的園林,皆似宋、元山水名家畫作。他說:“世之聚危石作洞壑者,氣象蹙促,由于不通畫理。”他反對千篇一律地摹擬整座大山的筑山方法,主張根據面積的大小和地勢,或“平岡小坂”,或“陵阜陂陀”,“然后錯之以石,棋置其間,繚以短垣,翳以密筱”,使人感到園墻外還有“奇峰絕蟑”,仿佛“處于大山之麓”。張漣造園,雖無圖紙卻成竹在胸,經常一邊高坐與客談笑,一邊指揮工匠。一石一樹,一亭一沼,經其指畫,各得其所,巒嶼澗瀨,曲洞遠峰,巧奪天工。許多江南名園皆出自其手。
“樣式房之差,五行八作之首”。在清代,樣式房在建筑設計和施工中處于主導地位。有一個祖籍江西永修的雷氏家族,在200多年間有六代人擔任過朝廷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類似首席建筑設計師),負責或參加過北京故宮、三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設計,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雷氏家族進行建筑設計時,都按1/100或1/200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樣進呈內廷,以供審定。模型用草紙板熱壓制成,故名“燙樣”。其臺基、瓦頂、柱枋、門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風紗櫥等均按比例制成,其原理與現代建筑的三維空間設計如出一轍。據說,我國現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筑中,有五分之一與“樣式雷”世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