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高三男生柳艷兵還未走進高考考場,就遭遇了一場生死攸關的道德大考。5月31日,一輛公交中巴車上,一名歹徒將五名乘客砍傷,當歹徒繼續舉刀要傷及更多乘客時,柳艷兵不顧自身被砍的劇痛,上前奪下歹徒手中的刀。事發后,他與另一名同學被送醫院救治,兩人因傷情嚴重,無法參加6月7日的高考。赤手空拳奪下噬血利刃,身負重傷仍不畏殘暴,即便周遭沒有“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援助,依然誓做守護公共利益的孤膽英雄。柳艷兵贏得了一片點贊聲,而他因為見義勇為而錯過高考的遺憾,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與熱議。
教育部委托江西省教育廳看望慰問,對他們的行為表示高度贊賞,希望他們安心治療,并且表示,待他們身體康復之后,教育部門將為他們組織單獨考試。根據柳艷兵老師和同學的說法,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在全班前十名,如果順利參加高考,進入大學應該不是問題。也正是基于“品學兼優”這一點,所以很多網友建議保送他進入大學。先后有南昌大學、宜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表示愿意全力幫助柳艷兵實現大學夢,而且有的高校已經派出相關人員與柳艷兵及當地教育等有關部門聯系。同時,一些榮譽也紛至沓來,6月12日下午,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李順桃前往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慰問表彰“奪刀少年”柳艷兵,并授予其全國首個“中華見義勇為楷?!狈Q號。
補考,還是保送?
天涯社區蔣成博:其一,“最美考生”已經交了一份滿分的“道德答卷”,何須單獨考試?其二,我國已有免試保送政策,為什么不直接適用于“最美考生”呢?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宏良:這不是少年英雄是什么?奧運冠軍是英雄,得冠軍后想上哪所大學就能上,根本不用考試。而這兩個小英雄等傷好了,還要再考試上大學。像這樣具有忘我的舍己救人的品質的孩子,就應該享受免考保送上中國最好的大學。
《南方都市報》苑廣闊:為什么說“補考”比保送更合適呢?一是一些保送案例,基本都發生在汶川大地震、玉樹大地震期間,我們不得不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換言之,當時的保送,公眾的意見可能比較統一,但是現在的保送,公眾在意見上未必會那么統一。二是如果柳艷兵因為空手奪刀可以保送,那么以后再發生了類似的事情,當事人也要求保送大學,我們該堅持怎樣的標準,把握怎樣的尺度?
紅墻夢QQ群網友哄你睡覺:在突發危機中考驗出來的后生,應當重點培養。但我同時也認為單獨為其補考也不失好舉措,這也是一種培養。因其在社會的大考中成績出色,補考的方式不用再拘泥于高考,比如與其心儀大學校長的一次談話面試,了解兩個同學的綜合素質特點,今后因材施教。
新浪博主圣手書生:這個問題可以有條件、有選擇地解決。如果從德、智、體綜合評定,對德和體要求更高的比如警校、軍校之類的院校,該考生愿意選擇則可以保送錄取,能從持刀砍人者手中奪下刀,該考生德和體無疑是考生中的佼佼者。如果是該考生選擇其他專業知識要求高的院校,則必須通過補考后,再根據考試分數確定是不是錄取。
長江網錢桂林:給這兩名學生以保送資格,是最好的獎賞,也是最公平的獎賞!若是以高考的備用試卷來對這兩名學生進行單獨考試,對他們而言,有些殘酷,也有失公平。
是否有違公平?
《法制日報》斯涵涵:柳艷兵見義勇為的精神無疑值得廣泛宣傳和稱贊,但高考作為當前最公平的選拔制度,人人遵守高考規則至關重要。故而,基于公共利益和現實案例,動輒保送的口子還是慎開、少開為妙。社會褒獎見義勇為英雄,可以有諸多形式,賦予榮譽稱號、獎金、提供幫助等,大可不必非用保送名校作為饋贈品,妨礙教育公平。當見義勇為精神拭去了功利的塵垢,才愈顯其高潔與偉大;而高考謹守固有的紀律和規則,才愈顯其公平。
知名評論人喬志峰:作為現如今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高考錄取的依據乃是分數。不管任何人通過特殊渠道上大學,都是對規則的踐踏,對其他學子而言也不公平。柳艷兵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贊揚,他的見義勇為之舉得到了應有的褒揚。救人是救人、高考是高考,就讓道德的歸道德、規則的歸規則吧。
搜狐教育線教平:在道德層面上無論做何獎勵應該都不為過,也理應得到最大程度的補償。但在選擇“補償方式”,尤其是在涉及考試、就業公平等重大公眾利益關切時,還是謹慎為好。歷史和經驗都表明:動輒拿涉及公眾利益的權利去鼓勵某一項行為,往往陷入功利,其結果甚至會把一件好事辦成了為人詬病的壞事。
網易某手機用戶:保送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欠他的,是因為那一車人欠他的,是對他生命、對他品格、對他傳遞出的正能量、對他的無私他的勇氣他的愛所作出的感謝!
新浪網友不得不說不得:最可悲可怕的是沉默的大多數,最可憐可恨的是說閑話的一小撮。
如何彰顯道德價值?
鳳凰網友網九胡言:中國就是毀在你們這些人手里。規則不能破,無論是什么情況,高考不是獎品。見義勇為可以用別的獎勵,不能用破壞公平來獎勵。
四川在線劉運喜: 教育部表態將為其單獨組織考試,表明只要你的社會考試、道德考試合格,其他的考試是可以補救的。一個青年是不是優秀,能不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材,雖然紙考筆試很重要,但行動才是最好的答案。
惠州文明網九筍:我們在培育社會正義力量,應該勇于突破口號提倡的范疇,勇敢地打破那些條條框框,用切實措施去給好人、英雄予以充分的保障和鼓勵。只有這樣,人們更加有底氣、有信心地向身邊人伸出援手,在正義面前,才不至于輕易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拋下思想包袱,人們才會為了社會正能量而義無反顧,社會從善力量才會真正強大。
《春城晚報》李劭強:如果,人們總是以各種理由回避個體見義勇為的主動性,甚至是吝嗇對見義勇為者的表揚,那么見義勇為只能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永遠停留在人們的期待和表達中。奪刀考生的出現告訴我們,在知識與技能之外,還有道德和良知,后者是一個人、一個社會常態發展的根基。
鳳凰網友hh2505:既保證公平又能充分照顧到這個建議勇為的孩子的辦法還是有的,只是“麻煩和復雜,甚至會造成不公平”是一些人不愿做的借口。在中國當前,真的很需要給這樣正義的人一個“公平”!時代是多么需要這種精神!
人民網鄧海建:稀缺的道德品質,只有獲得敬仰與回饋,才能成為公序良俗中的硬通貨。因此,褒賞“奪刀考生”、傳揚正能量,顯然不該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若“口惠而實不至”,最終只會放大道德成本而磨滅了道德信仰。在國外,為品質優良的考生大開方便之門的現象,已經成為明規則。某種意義上說,道德加分,自然該為人生而加碼,這也是起碼的公平要義。
關乎高考改革
中國新聞網毛建國:高考具有指揮棒作用,不僅指向學習方式,而且指向社會風尚。讓救人考生在高考錄取上受到一定程度的照顧,有利于樹立正確的社會導向,激發更多的社會正能量。
紅歌會網頑石:為了彌補唯分數取人的不足,這些年教育部不斷擴大自主招生規模,可結果卻是丑聞不斷,握有自主招生大權的一些人早就率先富了起來。高校招生到了不改不行的時候了。怎么改?請從破格招收柳艷兵這樣的道德楷模進入中國最好的大學開始!
《金陵晚報》何剛:人生總有意外,而考試的門不能堵死。這不由得讓人呼吁高考改革中的“一年多考”能盡早落地。它給了學子們一次回旋的余地,輸掉一場考試還有下次,可如果因為考試,而輸掉親情、輸掉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那就什么都沒了。單獨高考,是學子的機會,也是讓高考更加科學合理、展示教育人性之光的一小步。
《錢江晚報》付瑞生:高考改革的目標具體有兩點,一是一年多次高考,二是高校自主招生。如果不是一考定終身,一年可以多次高考,何必需要“補考”?如果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化,那么道德和素質自然會納入面試環節,何來需要“保送”?高考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不少人認為,如果將道德納入考量會制造不公。事實上,正是因為道德和素質的考量一直未制度化,才形成了當前教育的種種弊病。
《長江日報》付小為:人才的標準不是唯一的,這些年,社會各界不乏對“一考定終身”方式的反思,何不以此為契機,明確分數之外的其他需要肯定的人才標準?在這個意義上,就算無條件保送他們,也不能說是損害公平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一種聲音,即擔心這次破例,會作為先例存在,并漸漸演變成一種扭曲的、不公平的入學通道。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想象中困難,兩位同學的過往成績均有記錄,對應高校自主招生意愿與既往成績,盡量讓他們進入到與他們成績相當的、滿意的學校,這樣不會有什么不公平,也不容易在未來“枝節”出旁門左道。所有這些努力,都只是為了讓高考不會只是一個唯分數是從的舞臺,明確人才多元包容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