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塔又被稱為血腥之塔,因為建成后在這座城堡被關押處死的人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身份地位顯赫者。據不完全統計,1388-1747年,在倫敦塔被處死的人中就有王后和大主教7位,公爵、伯爵和侯爵等共33位,還有33位騎士。
“內外有別”的死刑
雖說結局都是處死,但在倫敦塔,死刑的執行是“內外有別”的:塔外處死的都是犯有死罪的平民和地位低下者;而皇親貴族被處死,其行刑的地方則放在塔內,目睹整個行刑過程的人也局限在很小的范圍,不像城堡外的死刑執行是完全公開的,死刑臺下常常被圍觀的民眾擠得水泄不通。
通常倫敦塔內執行死刑的地方有幾處,如塔丘、血腥塔,其中更有6人特別“享受”了在綠塔被處死的高規格“待遇”。說是綠塔,實際上只是倫敦塔主體建筑白塔左前方的一塊綠草地。如今在當年執行死刑的綠草地上擺放著一個有機玻璃似的“圓桌面”,上面就刻有這些被處死者的名字。既然貴賤有別,皇親貴族的死法也是和平民不一樣的。但難以理解的是,貴族被處死是用長柄大斧砍去腦袋,倒是地位低下者被處死表面看就平和了許多,因為他們是被送上絞刑架絞死的。
在倫敦塔內執行的死刑,雖說只是“手起斧落”一瞬間的事,但是利斧砍頭也是有講究的。我們知道,在英國只要是劊子手,他們的名字都叫杰克#8226;凱奇。最早的一位杰克#8226;凱奇是個笨拙無比的劊子手,1685年就是由他在倫敦塔對蒙茅斯公爵執行死刑。行刑前,蒙茅斯公爵用手在斧刃上試了試,看手指會不會被割出血來。公爵問杰克#8226;凱奇:“你這個斧子不會不好使吧?”杰克#8226;凱奇對此回答含糊,實際上,他的這柄長斧算不上鋒利。
這位公爵沒想到的是,英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劊子手不幸被他遇上了。這位杰克#8226;凱奇顯然是位不甚精通“業務”的生手,行刑開始后,他連著兩斧頭砍下去,竟然全都砍偏在公爵的后腦邊上。萬分緊張的凱奇不得已從身上抽出了一把閃著寒光的小刀,竟用殺豬宰羊的手法把公爵的頭顱給割了下來。
蒙茅斯公爵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查理二世死后,他認為自己是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但他的軍隊被打敗,他只能接受在倫敦塔下被砍頭的悲慘命運。又是斧頭又是刀的,這位蒙茅斯公爵可以說是倫敦塔下死得最倒霉的一位了。
這樣一比較,死也死得灑脫、有尊嚴且不失氣節的一位就該是托馬斯#8226;莫爾了。這位英國人文主義學者寫出了傳世名著《烏托邦》,他因為反對國王的宗教政策,被判五馬分尸的叛國死罪,但在行刑前改為了斧刑。莫爾走上斷頭臺時還不忘幽默,他對身邊的人說:“請幫我上去,至于一會兒怎么下來,我自己安排好了。”莫爾走上斷頭臺時,顯然把這看作是告別人生的最后舞臺。莫爾最后的人生謝幕是在劊子手致命的斧頭砍下來之前,他很小心地把自己的大胡子從木墩上移了出去,并且不無諷刺地說道:“這也要被砍掉,可惜啦,它可從來沒有犯過叛國罪。”
瑪格麗特#8226;波爾公主是金雀王朝最后一位活著的成員。這位快70歲的公主沒被綁到火刑柱上活活燒死,也改為了斧刑。在處死她的這一天,有150人來到綠塔草地觀看行刑過程。
嗜殺如命的亨利八世
和“血腥瑪麗”
下令把莫爾和瑪格麗特處死的是同一位國王,他就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亨利八世。在這位殘暴的君王統治的38年間,英格蘭和蘇格蘭有7.2萬人成為其刀下之鬼。亨利八世先后把6位妻子娶進了王宮,其中的兩位由他下令處死。他懷疑第二位妻子安妮#8226;波琳對他不忠,下令把她處死。
在安妮#8226;波琳之后,亨利八世還處死了他的第五任妻子——凱瑟琳#8226;霍華德。凱瑟琳是安妮的表妹,她被處死的原因也是對國王不忠。亨利八世冤枉了安妮#8226;波琳,但卻沒冤枉凱瑟琳。凱瑟琳的兩個情人先被處死,兩人首級都被掛在了倫敦橋上,而押送凱瑟琳去倫敦塔囚禁的馬車,就要從懸掛首級的橋上經過。王后在見到情人首級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活到頭了。在行刑前的最后一晚,凱瑟琳跟執行官威廉金斯要來一個木墩,反復練習如何引頸受刑,她可能是在故作鎮靜,也可能是想用這種方法來減輕對死亡的恐懼。
亨利八世死后,瑪麗和簡#8226;格雷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瑪麗是羅馬天主教徒,她把新教教徒視為“異端”。新教教徒明顯支持簡#8226;格雷成為女王。但簡#8226;格雷很快就被推翻,她只做了9天女王,歷史上也稱其為“九日女王”。權力落在了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手中。瑪麗掌有生殺大權后,一次就活活燒死了300名新教教徒,歷史上稱其為“血腥瑪麗”。不久之后,“血腥瑪麗”還處死了簡#8226;格雷。
根據有文字可考的史料記載,在倫敦塔下被斧刑處死的最年長死囚并非前面提到的瑪格麗特#8226;波爾公主,而是一位80歲的老者——西蒙#8226;弗雷澤。在英國刑法史上,西蒙#8226;弗雷澤是一位標志性人物,因為他是最后一位在倫敦塔下被斧刑處死的貴族。在他之后,英國便廢止了殘忍血腥的斧刑。
這一血腥的死刑還衍生出了一種平民圍觀的文化,只要砍下來的頭顱被劊子手高高舉起,就會引來一片叫好聲。十分滑稽的一幕是,當查理一世掌權時,他砍下死敵的頭顱下面是一片叫好聲;后來查理一世自己被別人砍頭時,下面還是一片叫好聲,且在下面圍觀叫好的是同一群人。其實老百姓根本不去分辨誰是誰非,因為砍頭的“游戲”早就定有規則,就像蕭伯納所說:“罪犯并非死于法律之手,他們是死于他人之手。”
(摘自網易博客,有較大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