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老婆在家里批改學生的高考模擬試卷,我突然想到了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便問她:“這些題目,你都能答對嗎?如果讓你去參加高考,你可以考多少分?”我老婆很認真地想了想,說:“除去作文,115分的題目,我大概可以考到105分吧。”我算了一下,這樣一來,她連總成績140分都考不到——“你班里一定有不少學生比你強吧?”老婆瞪了我一眼,說:“那么你在大學里,給學生出的期末考試題,又能答對多少?”我一時語塞,心里不得不承認:就算是自己出的題目,很多時候其實連我自己也未必答得出來……
所以,我一直都是非常心虛的。每次上課,書包里必定帶上一本詞典和一個“文曲星”,否則就會很不踏實,因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學生拋出的問題砸中。課堂上,當學生問我:“老師,這個單詞是什么意思?”我必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詞典里查到這個單詞的英文釋義(因為我所教的這門外語目前還沒有中文詞典),然后偷偷地在“文曲星”上查找相應的中文解釋。之所以要迅速,是因為現在有很多學生的手機上都已經安裝了翻譯軟件,我“兩步走”的套路在技術層面上早已落伍——不能及時答出學生的問題本已尷尬,一旦再被他們搶先說出答案,那就更糗了。
作為一名外語老師,我打心眼里是很佩服那些教理科的老師的。數理化解題,靠的是真刀真槍的本事。很難想象,理科老師在課堂上如果解不出學生問的題目,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局面(嗯,老師也許會說:“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就作為回家作業布置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認真思考一下,明天上課我們再一起討論。”于是,為自己贏得個思考的時間差)。我高中時遇到一位數學老師,他上課的法寶就是:一支粉筆、一塊板擦。他解題的方式非常有個性,在黑板上一邊寫一邊擦,從來都是即興發揮——如果發現一種方式行不通,就擦掉前面的步驟,重新來過。上他的課,大家都不用記筆記,也沒法記筆記,每個人的神經都緊跟著黑板上老師的思路,聽課的效果遠比埋頭記筆記好得多。而在大家心里,這位率性的數學老師也確確實實是一位真正的解題高手。
如果讓數理化老師來做高考試卷,結果會是怎樣?我老婆的中學就有一項很狠的規定:每逢區里統考,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都要跟學生一起參加,試卷上隱去名字,混在學生的試卷里一起判分。有個數學老師,150分的試卷,考了130多分,結果被領導找去罵了一頓——130多分,按說也不算低了。可是要知道,他教的那個班是實驗班,學生個個都是高手,班級的平均分就超過了140分。也就是說,這位老師考得比學生還差。
其實這也很正常,有句話不是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嘛。試想一下,如果每位中學老師參加高考都能考出滿分,那才叫真正的奇跡呢。
既然老師們都不能完全答對試卷上的題目,那又怎么給學生講解呢?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先看一下參考答案,然后照著參考答案的思路講就行了。不過有時候,參考答案也是會害人的。我認識一位英語老師,有一次給學生講題,講的明明是A卷,結果卻套用了B卷的答案——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最神奇的是,整整75道選擇題,這位老師居然用錯誤的答案,生生地把每一題都給講圓了……
(摘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