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趙洪云,是四川巴中人,靠讀書到了北京。典型理科男,性格內向,很少在眾人面前講話。我兒子2001年出生,因為兒子,此刻我被定格在這個氛圍里,和大家交流教育的話題。我們為人父母,其實就是在學習怎樣當父母,怎樣教孩子。當父母是個個性化特別強的事情,沒有標準的教科書告訴你面前這個孩子具體應該怎樣教。
首先,我認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冒險。
拿我兒子來說,在懷孕過程中差點流產,后來經過保胎才留下,是否健康真的不知道。雖然有手段可以監聽心臟這些指標,也有染色體檢測等科技手段,但大腦這個核心CPU是沒辦法準確檢測的。所以,從懷孕起,就是在冒險了。
孩子難產三天,出生的過程也不順暢,頭被夾得烏紫烏紫的。孩子媽媽是高度近視,生完孩子力氣用盡,實在沒有看“獎狀”的力氣,我先看到的孩子,孩子的眼神是很辛苦很幽怨的樣子。生孩子的過程,又是一次冒險。
出生三天后聽力篩查,對耳聲發射沒有反應。一個月復查, 80分貝沒反應,腦干反射實驗也印證了結論。三個月復查,再六個月復查,確信就是重度耳聾。
后來的過程,一言難盡。我們去了北京多家醫院,語言訓練中心,聾兒康復中心,在朋友、專家的幫助下,盡全力給孩子配上了當時三萬元的助聽器,買了一整套的聾兒訓練教材。我們的目標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說話。甚至,想好了我們一輩子的目標,要轉向,就是要讓這個聾孩子能衣食無憂,能生活得有尊嚴,比如給他開個品牌很好能旱澇保收的加盟店。
我一直對兒子是聾兒這個事實半信半疑,每天都會在兒子身后輕輕喊他的名字,看他的反應。孩子媽媽也是。有時候,孩子好像有反應,有時候好像真沒反應。我們就一直進行著這樣有時充滿希望有時又充滿絕望的“實驗”。
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當時孩子媽媽在廚房做飯,姐姐抱著孩子在廚房玩。孩子戴著助聽器。一個鍋不小心掉在地上,“嘭”的一聲響,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趕緊帶孩子上醫院,馬上再次測試。耳聲發射80分貝還是沒反應,行為測聽好像是有反應的,醫生也無法解釋了。后來在半信半疑中去掉助聽器。直到孩子學會說話,我們一直惴惴不安的心才踏實了一些。后來孩子5歲學鋼琴,能同時分辨4個樂音,這樣好的聽力,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這就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
有朋友說,這是誤診,造成你們這么多痛苦,應該去索賠。我說,其實是我們賺了啊,我們兒子現在有了巨額財富也買不來的健康,健康本身已經是多么幸福快樂的事情啊。
生命的冒險,在我兒子身上還有很多例子。比如,大拇指差點被彈簧玻璃門壓斷;額頭被門碰一個大包;幾個月的時候從凳子上摔倒在硬地上,被尖尖的石子戳破了后腦勺,傷口深及骨頭;一個朋友喜歡我兒子,抱得高高的想逗兒子高興,孩子的大頭猛地撞上了吊燈,燈罩玻璃碎了一地,孩子頭破血流。
生命就是一場冒險,其實大家手中都有一個很直觀的證據,就是疫苗本。你看,這上面寫滿了各種奇怪的名字、日期和數字,什么卡介苗、天花疫苗、水痘、白百破,等等。這些疫苗背后,都是人類生命與自然和命運抗爭的故事。每個疫苗就意味著一種可能的疾病,都曾經讓無數的幼小生命戛然而止。所以說,健康平安就是福,還有什么可著急的啊。只要孩子是平安的、健康的,教育啦,優秀啦,真的就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除了身體生理上的冒險,在心理上、精神上,何嘗又不是一次次的歷險呢?我們的粗暴,我們的高壓,其實就是孩子精神上的大石頭。73+85等于多少,這樣的問題在什么年齡必須知道,有那么急切嗎?我們的方法和態度,我們的急躁和不通融,可能成為孩子心理上的巨大障礙,讓孩子對學習心生厭倦,讓小小的孩子就沒有了激情。一個人沒有了熱情,沒有了激情,怎么可能有創造力呢?
人生是長跑,長跑靠的是耐力,是平和的心態。這些思想,在我這本小書中也都有體現。
我還有個觀點,應該也可以讓我們調整心態。那就是,我們應該感謝孩子。
自古以來,古書上,傳統上,都是在告訴孩子們要感恩父母,要報答養育之恩。這些思想肯定是對的,但我要說的是,父母對孩子也應該心存感謝之心。因為這個生命的到來,讓我們體會到了另一種愛,另一種感情,只有孩子讓我們變得無私,變得不求回報。這一點,連友情、愛情都做不到吧?正因為孩子,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人情味。而且,孩子讓我們從青年變成父母,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人生內容,是孩子給了我們成長和成熟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感謝這個在我們面前活蹦亂跳的生命。如果我們對孩子是感謝的心態,還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孩子呢?
如果對孩子是尊重的心態,我們可能就會把孩子看成跟我們平等的人,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與者、施恩者。
我還想說的是,對孩子的教育,與其說是教育別人,不如說是自我的修煉、自我的進步。希望從孩子身上看到進步,那么,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是否在進步。除了在理念和方法上進步,更多的是在習慣上、脾氣上、耐性上,甚至在人品上進步。
教育,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關鍵是看這個方法對這個孩子是否適合。所以,家長除了學習理論,還得掌握方法,創造方法。也爭取跟孩子一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比較喜歡跟孩子一起玩耍或學習。我們經常手拉手,出入小區,上學放學,握著孩子的小手,對我與其說是幸福,不如說是習慣,或者兼而有之,就叫習慣的幸福。從那時我們就開始了父子對話。小時候可能是講唐詩、學英語,現在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就是這些漫不經心的對話,給了這個《爸爸與小孩》很多的靈感。
說到跟孩子玩,我可能玩得還比較深入,比如孩子流行玩滑板,我跟孩子同時學。一般都只學會了單滑板,我們還會雙滑板。一般是學會了單向滑行,我鼓勵孩子,我們要學會雙向滑行。輪滑,我自己先學會,再教孩子,單腿滑,倒滑,還玩點花樣。還有游泳,騎車,滑雪,等等,對這些學習過程,包括英語、奧數、鋼琴,我也進行了提煉,在這些技能中,我增加了一些方法論甚至哲學層面的思辨性的東西,也是希望孩子從簡單的事物中,學習怎樣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前面講的,實際上也就是《爸爸與小孩》這個書的緣起。
我是個理工男,上升到哲學層面,我覺得我是“宇宙論者”或者“自然論者”。我就是覺得,人,往小里看,跟螞蟻一樣,跟沙子一樣,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人類的生命和精神、思想情感、科學知識,跟自然界就是渾然一體的。我們的很多思考,人文與自然,技術與藝術,都可以融會貫通,找到一個合理的本源,找到一個共同的坐標原點。雖然是爸爸與小孩的對話,但我試圖稍微超出一點點傳統的界線,讓一些思想、一些智慧在孩子的心靈萌芽。
在《爸爸與小孩》中,對話往往都是從一些小小的情景開始,解答孩子的疑問,講科學,講自然,講宇宙,講人類,講知識,講情感。科學,社會,藝術,文學,音樂,人與人,人與自然,宗教,信仰,規則,法律,政治,民主,生命,武器,毒品,等等。每篇小文章,來自某個情景,都試圖給孩子開啟一個小小的思辨空間。也許每個孩子心性不同、悟性不同,但是誰能低估一顆成長的心?也許,拋一塊磚,真的就能收獲一塊玉。
教育,其實就是在孩子的心靈播種。下一代遲早都會超越上一代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播種,播種的可以是思想的種子、智慧的種子,也可以是抵抗病毒的疫苗和抗體。靜悄悄的播種,加上季節適宜,風調雨順,可能到豐收的季節就可以轟轟烈烈,可以讓我們喜出望外。
希望這本有點不太一樣的小書能引起大家一點閱讀的興趣。如果能讓人們有所收獲,有所共鳴,那就更是求之不得的了。
謝謝。
(本文為《爸爸與小孩》作者
趙洪云與讀者見面會的談話)